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论篇》,与上篇相接。自“泻必用方,以气方盛”至末,又见《甲乙经》卷五第四。
黄帝曰:其法星辰者,余以闻之,愿闻法往古者也。
帝问师古摄生之道。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
往古伏羲氏始画八卦,造书契,即可制《针经》摄生救病之道。
www.med126.com/sanji/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盛虚也,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
制《针经》之旨获验于来今者,由先知寒温盛虚,以候脉气浮沉,次用针调之,以取其验也。
观于冥冥者,言形气营卫之不形于外,
形之肥瘦,血气盛衰,营卫之行,不见于外,故曰冥冥也。
平按:“营”《素问》作“荣”。
而工独知之,以与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
以下解观也。工人以神,得彼形气营卫之妙,不可知事,参伍相合调之,符合外不知,故曰观冥冥。
平按:“以与日之寒温”,《素问》无“与”字。
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
无穷者,谓血气之妙也。有通之者,可传于万代。不通之者,以杀生人,故不能传之。
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之。
良工观于冥冥,所知众妙,俱不可知之。
平按:“不形”,袁刻作“形不”。
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曰冥冥,若神仿佛。
冥冥之道,非直目之不可得见,亦非舌所得之味。若能以神仿佛,是可得也,此道犹是黄帝之玄珠,罔象通之于仿佛。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饥,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入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胃中无谷曰饥。饥及汗出虚,因腠理开,虚风得入。虚风入时难知,故曰冥冥也。
平按:《素问》“身形”下无“饥”字;“其中入微”作“其中人也微”。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知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救之。
萌芽,未病之病,病之微也。先知三部九候调之,即疗其微,故不败也。
平按:“必先知”《素问》“知”作“见”;“不败救之”《素问》作“不败而救之”。
故曰下工救其已成,言不知三部九候之气以相失,有因而疾败之。
疾者,言其速也。
平按:《素问》“故曰”下有“上工”二字;“下工”下有“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八字;“之气以相失”作“之相失”三字;“有因而疾败之”作“因病而败之也”。
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其邪形也。
但察三部九候,得其病脉,见其邪形,即便疗之,以守其门户,更不须问其情也。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www.med126.com/wszg/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也,而内针,
方,正也。气正盛时,月正满时,日正温时,身正安时,息正吸时,此之五正,是内针时也。
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之,
此之一正,是乃转针时也。
乃复候其方呼也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
此之一正,是出针时也。泻用七法,即邪气行出也。
平按:“其方呼也而徐引针”,袁刻“呼”误作“吸”;“引”误作“出”。
补者必用其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营,复以吸也。
员之与方,行针齐实也。行补之法,刺中营气,留针补也。因吸出针,移气使气实也。
平按:“补者必用其员者,行也”《素问》作“补必用员,员者行也”,《甲乙》作“补者行也”。“营”《素问》、《甲乙》作“荣”;“吸”下均有“排针”二字。
故员与方也,排针也。
员之与方,行针之法,皆推排针为补泻之。
平按:“排针”《素问》作“非针”,王注云:“所言方员者,非谓针形,正谓行移之义。”检本书《知官能篇》,经云:“泻必用员,补必用方。”与此不同。杨注云:“员,谓之规,法天而动,泻气者也。方,谓之矩,法地而静,补气者也。泻必用方,补必用员,彼出《素问》,此是《九卷》方员之法,神明之中,调气变不同故尔。”据此,则方员之义,一言其法,一言其用,不必执也。
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营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
养神之道:一者须知形之肥瘦,二者须知营卫二气所行得失,三者须知经络血有盛衰。知此三者调之,神自养矣。
平按:“营”《素问》、《甲乙》作“荣”。
黄帝曰:妙哉论也!
妙者,言得其神之精秘者也。
辞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
言微妙之辞,以人形合于阴阳,一也;合于四时,二也;合于虚实,三也;合于冥冥,四也。非夫子穷微极妙之通,孰能为此论也?
平按:《素问》“合”上无“辞”字。
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知形为精,知神为细,粗细莫辨,故须问之。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
形乎形者,言唯知病之形与形,不见其妙,故曰冥冥也。
平按:“冥冥”《甲乙》作“瞑瞑”。
问其所痛,索之于经,恶然在前?
言粗无知,问病所以诊索经脉,何能知其病之在前?
平按:《素问》“问其所痛”作“问其所病”,《甲乙》作“扪其所痛”。“恶然”《素问》、《甲乙》作“慧然”,据本注“何能知其病之在前”,应作“恶”,平声。
按之不得,复不知其情,故曰形。
按人迎、寸口,不知病情,故但知形。
黄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不耳闻,目明心开为志先,
能知心神之妙,故曰神乎神也。神知则既非耳目所得,唯是心眼开于志意之先耳。
平按:《素问》、《甲乙》“不耳闻”作“耳不闻”;“为志先”作“而志光①”。
①“光”,今本《素问》、《甲乙经》均作“先”,恐萧氏误也。
慧然独悟,口弗能言,
神得内明,言名之所不能及也。
平按:《甲乙》“悟”作“觉”。
俱见独见,
众庶俱见,而工独见。
平按:“俱见”《素问》、《甲乙》作“俱视”。
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适将若在昏中,昭然独明。又解起惑除,若风吹云。如斯得者,因谓之神也。
平按:《甲乙》“适”作“象”。
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
三部九候为神得之原,九针之论粗而易行,故不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