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师交流:化虚为实学中医(三)----三焦之浅见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第一次发贴就选这样一个大题目,其实很不明智,因为内涵外延太大,实难把握。中医研究超常生命现象、常态生命现象、病态生命现象,对这三个生命层次的描述,均以形而上为多,无论脏象、精气神、经络、六yin等中医生理,还是中药的性味、归经,方剂的配伍奥秘、合方的作用原理等等,都是玄之又玄,要把中医的生命形态模型、生命运动模型、中医病理、药理用直观、感性的语言描述出来确实是一个大工程,皓首穷经也未可得,之所以发贴,不过是抛砖引玉、起无穷之思罢了。
       发此贴的缘起倒是值得和大家汇报一下。我上民间中医网快两年了、由于打字比较慢,一直是观棋不语,有时看到许多网友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不免感概中医之抽象,比如火神派与滋阴派、寒凉派之争,可以说是沸沸扬扬,其实这两派本无对错,前者致其阳用,后者全其阴体,对错只有临床是否当机才能体现出来。就象凭空判断一把剪刀和一把柴刀的优劣一样幼稚可笑,柴刀劈材则当机,裁布则不堪用。之所以临床上寒凉药产生的垢病较多,主要基于两大因素:一是科技文化诱使现代人物欲无穷,大损阳气,二是静态的生活方式、污染等使人体气血雍滞、阴寒内盛,这样一种体质状态几乎具有普遍性,临床应机当先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待体内浊阴除尽,则壮水之主以到阳光,用寒凉药的目的是使气血能够很好的伏藏,使用气定、血回、意宁、神安,使人体之能量不妄自消耗,丹溪心法曰灭“相火”,在宗教(如佛道)里则为去物欲、消妄想,丹道家用朱砂等重镇安神作为入静、入定的辅助药物,其前提是气脉通畅、六腑阴渣很少、而且贪欲少的人才可以,倘若阴气沉沉的人服,轻则痴傻,重则魂飞(龙火飞越而亡)。所以许多争论均是因于视角偏狭,对生命的认识不全面而已,我的看法是不通佛道无以通中医。小乘佛教的戒、定、慧是弃生命之阳用而回归本体的过程、至大乘佛教则是体全而妙用穷的过程,恰如滋阴与补阳之互根一样,何须争论不休。其实阳衰多欲的现代人,真正的病根正是阳用太多而伏藏太少。
  叹中医抽象之余,我却渐渐觉得中医越来越实在,临床基本不开西药了,反倒比医院的中医还要忠诚于中医中药,在医院也基本混不下去了,因为中药比西药加各种检查的费用低多了,但用得多了,感性认识却越发明析了,我经常能对病证、方剂用图像、感觉体验出来,感觉是活生生的。比如葛根半夏汤,我就是用图像去思维,半夏开结引阳热纳于下,复由葛根合下焦之阳热,蒸腾、引发水气向上、向外而行,冲开太阳、阳明经表。把方剂中水火土的循行以形象模拟出来,临床运用就方便极了,一曰,遇一老年妇女,项背疼痛、夜间口干、胃胀、嗳气、冬季四肢厥冷,舌质淡、根部白腻,脉沉、双尺无力,脉诊一完,脑海里一下就出现了患者气血运的病理图像:中焦湿滞,阳热阻于上焦导至阳明不降,下焦肾阳虚衰,内不能蒸腾津液而荣上,故夜间口干,外不能输布阳气给太阳膀胱经而护卫项背,径用葛根加半夏汤,酌加附子以补肾阳,加五味以取小青龙汤之意,结果真取到一剂知、二剂愈的功效。
  再如三焦的概念,前贤论述极多,争议也最大,莫衷是一,有膜源说、淋巴说、气街说,或实有,或虚有,总之一头雾水,我对这个问题研究思路是,先览各家议论,然后抛开不管,走推理求证的思路。人体由水火土而成,五行之金与木不过是水火升降的不同状态而己,研究人体形态结构时先不管它,人体形态之划分我首先将其分为虚实两部分,人体的肌肉、骨骼、筋膜、脏器由水土合德而成,自然归入实的部分,然后由水火土和合而成的循环系统也归于实体部分,因为我发现这个部分虽然流动性极大,却容不得半点空隙---有一点空气进入都危及生命,再就是淋巴系统,它是血液循环的补充,可以理解水火伴行,火神派医家祝味菊认为它就是三焦,作为西医出身的人,开始我自然是赞叹不己,后来发现错了,因为淋巴中的水与阳气的关系是伴行,水始终是液态,没有被阳热气化的迹象,所以淋巴系统仍然是人体的实质部分,不具备气化水液、通调水道的作用,那么虚的部分呢?人体的虚有什么作用呢?老子在《道德经》上阐诉得最清楚,“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物质、能量、信息要正常运行必需依赖空间,即需要大量的与人体实质互补的虚空。光与能量信息由经络系统来运行,这是人体真正的形而上部分,以固态或液态而存在的水、营养物质或垃圾自然由六腑的空腔来完成运转,那么由阳热气化水而形成的水气并行的空间即是三焦了,由西医解剖学可知,人体的内脏、六腑、组织、器官、以至条肌丝之间均有包膜,在包膜与包膜之间形成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间隙,大到胸膜腔、腹膜腔、盆腔、小到关节腔、肌丝与肌丝之间的空隙,大的保证了脏腑的相互运动、小到肌丝之间的间隙则保障相邻两条肌丝可以诘抗运动,而这些膜以至皮肤的表皮均无血管来补及营养,而这些腔隙可大可小,说三焦实有者,膜是实体的,而且膜与膜之间的空隙确有其三维形态,而不是经络的纯形而上,说虚有者,三焦确不是指膜,而是指膜间隙,并无确定的形态,而且在人体的结构中是以虚为用,所以《难经》称三焦为“气街”,的确是形象极了,两膜所夹的空间而行气与水,比拟两排房屋所夹的空间而行人车,“气街”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这些“气街”内而与六腑通,外而与魄门(汗孔)连,甚至与子宫、阴道相通(临床上“阴吹”一症最能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阴道源源不断的排气是从何而来?),又如疏肝理气见效后往往频频放屁,量之多很难用胃肠食物发孝来解释。另外三焦与六腑相通还可以完美解释用下法血气胸之症(医案详见刘力红的《思考中医》)。
  关于三焦,我就不赘述了,但三焦、六腑形成的虚空正是人体的另一半,实之以为利,虚之以为用,岂可轻忽哉!

[ 本帖最后由 陈利-1971 于 2008/1/26 17:11 编辑 www.med126.com]
-----------非常有创见!!!!!!
-----------楼主慧见
-----------好一个中西医结合!楼主的形象思维很强!清晰中不乏混沌,混沌中又有明晰的脉络,值得学习!
-----------好文。可与倪海厦先生的理论交相辉映。
-----------受教!
-----------不错,期待下文......................
-----------顶一下。
-----------陈兄好文.后学很是佩服:一读兴致就来了.一看再看.....我刚对中医有兴趣.不得其门而郁闷.看你文后好生兴奋.一个木气.三焦理解得如此传神.有空若能把金.水.火.土等也析之与众.实乃我等后学之福.唯盼........
-----------“化虚为实学中医“难得好文章,甚喜,甚慰。
相关文章
 大头瘟
 痰饮
 请教关于人参
 麻黄散(《圣惠》卷八十三。)
 茄参属
 吐利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