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针灸拔罐:董氏奇穴针刺法详解[转帖]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董氏奇穴及针刺方法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现对其分布特点、针刺法及其理论基础作一简介。
  1 董氏奇穴穴位分布特点   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者约200余穴,这些穴位广泛分布于人体头面、耳、手、臂、腿、足等部位,大体可分为12组:即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前臂部称“三三部位”,后臂部称“四四部位”,足底部称“五五部位”,足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另有“后背部位”及“前胸部位”,共12个部位。(见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学》)。
其分布特点如下。
1.1 骨缘分布   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进针时均紧贴骨缘。如“一一部位”及“二二部位”的穴位均贴骨,或进针抵骨。“三三部位”的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五五部位”的海穴、木妇穴,“六六部位”的火主穴、门金穴,“七七部位”的四花上穴、足三重穴等,均贴骨缘。灵骨穴也是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等。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其治疗效应显著。
1.2 穴位组合   董氏奇穴组合穴位较多,即多个穴位为一组,多穴一名,针刺效应相同。如腑巢穴即包括23穴;后背的五岭穴包括大椎骨下连续10节10个穴位、旁开3寸连续8个穴位、再旁开3寸连续7个穴位,总共44个穴位;“七七部位”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和人皇;“八八部位”的上三黄穴包括其黄、明黄和天黄等穴;其他如足三重穴、指三重穴、指肾穴、五虎穴、外三关、四马穴等,均为组合穴位。董氏奇穴的穴位组合特点与其刺法之“倒马针法”常两针、三针并刺有关。
1.3 背部七线   董氏奇穴有相当数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于7条垂直的直线上。这7条直线是:中线与督脉重叠,左右各旁开1.5寸、3寸、6寸各有一条线。中线上有21穴;1.5寸线上有9穴,左右共18穴;3寸线上有15穴,左右共30穴;6寸线上有7穴,左右共14穴。此7条线上总共有83穴。
1.4 与正经穴位同穴异名   董氏奇穴有不少穴位与正经是重叠或极为接近的,可以认为属于同穴异名现象。如背部穴位与督脉穴位和膀胱经穴位;“六六部位”的水曲穴即地五会,水相穴即太溪;“四四部位”的人宗穴即手五里等。
  此外,也有部分穴位邻近正经穴位,如门金穴即陷谷穴后五分紧贴两趾骨间,火主穴即太冲穴向后五分,灵骨穴即合谷穴后1寸,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需要说明的是,董氏奇穴与正经穴位重叠的某些穴位,其功效主治却与一般著作中所论正经穴位不尽相同。
  2 董氏奇穴刺法特点
2.1 刺法简便   董氏奇穴针刺方法简便易行,较多地采用“正刺”、“斜刺”、“皮下刺”等刺法。“正刺”为垂直进针,进针后深刺之,或浅刺之。“斜刺”为针体与皮肤表面呈60°或45°的角度进针。“皮下刺”即沿皮进针。上述刺法于进针后要留针,亦可不留针,留针时间一般为30~45 min。董氏奇穴不甚强调补泻刺法。同一穴位,如果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和不同的进针深度,其治疗的病证也不同。如同一“肾关穴”(阴陵泉下1.5寸),正刺可补脾,而如果向后方向刺入,则可肾。
2.2 动气针法   这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于进针得气后,在捻针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然后根据治疗效果决定出针和留针。如果病程短,治疗效果较好,则出针;如果病程较长,则宜留针,并可于留针期间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继续不停地活动患处。如果病在胸腹部,或在脏腑,或属于气郁病变,或属于神志病变,则可配合使用按摩,亦可令患者作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导之,使针刺与患处之气相引。所谓动气针法,即动而得气之义。
2.3 倒马针法   倒马针法也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其针刺方法为:于一个部位同时取一组穴位刺之,一般情况下同时取2~3穴,如此刺之可加强疗效。在正经穴位的针刺中亦可仿用此倒马针法,如同时刺内关与间使。
2.4 刺络法   董氏奇穴善于用三棱针刺络放血,多年大病、久病难治之病,往往通过刺络放血,豁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于刺络放血之后立即止痛。在董氏奇穴临床应用上,全身上下,无处不可放血,董氏奇穴刺络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远离患处放血,效果甚好,此与常见的阿是穴刺络放血方法相比,则是更进了一步。
2.5 刺病象法   所谓“病象”,即身体内部病变在体表的异常形态或颜色反应,如瘀斑、斑块样色素沉着等。刺病象法即于体表异常颜色、异常感觉或异常形态处进针。刺络法有时也于病象外下针。
  3 董氏奇穴的理论基础
3.1 奇正相通   董氏称其奇穴为“正经奇穴”,其原著亦称《董氏正经奇穴学》。其用意即蕴含虽为奇穴,实与正经相通之义。以董氏奇穴最常用穴“灵骨穴”与“大白穴”而言,灵骨穴在合谷后1寸,大白穴与三间相符。其功效则在传统功效基础上又有发挥。又如“木斗穴”与“木留穴”治肝脾肿大,其穴位在足背三四趾间,表面上与十四经之穴位无关,事实上足阳明胃经有一分支从膝下三寸处分出,向下进入足中趾外侧趾缝,正与木斗穴与木留穴所在之处相吻合。其它董氏奇穴很多亦均有与上述例子相类似之规律,因而称“奇正相通”,故其疗效机理与十四经穴亦相通。
3.2 骨膜刺激   如上所述,董氏奇穴的穴位多沿骨缘分布,进针时亦紧贴骨缘,并且达到骨膜。骨膜神经末梢分布较为丰富,刺之可以得到较强的针感,由此引起显著的神经反射及相应的机体反应,因而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3 同气相求   董氏奇穴有以骨治骨、以肉治肉、以筋治筋、以脉治脉的方法。如“肩中穴”位于臂上肌肉最丰隆处,故刺之可治小儿麻痹症之肌肉萎缩;“正筋穴”和“正宗穴”位于脚后跟之大筋上,故治疗颈项筋痛,项背强急。列缺透太渊治疗血管性头痛可以识为以脉治脉,因为太渊是脉之大会。
3.4 活血化瘀   董氏奇穴中很多穴位均可采用刺络放血。此与“宛陈则除之”的活血化瘀疗法一致,有其突出的效应
3.5 穴位合乎全息律   全息律理论,目前尚未被完全证实,但全息律的出现则深化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与全息亦有极其相似之处。举“水金穴”与“水通穴”来说,此两穴在所在及所刺之处。正当全息倒象之气管及肺所在之外,其全息顺象则为下焦肾脏所在。故本穴补气益肾作用极强,治疗咳嗽气喘等皆有特效。
3.6 脏腑别通   董氏奇穴由于有“奇正相通”之特色,故一般临床治疗组穴机理,如表里经取穴,董氏奇穴针刺疗法均常应用。其特殊之处在于穴位所在及其所主治病证之间,蕴含有脏腑别通之机理。
  “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 . 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此脏腑别通之机理为传统十四经未曾或极少运用者,例如董氏奇穴之“中白穴”位于三焦经上(奇正相通),但透过“肾与三焦相通”之机理联系,用治肾虚腰痛效果显著。由此可见,董氏奇穴针刺取效之机理,乃与脏腑别通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麦门冬散(《圣惠》卷七十九。)
 有人自称5年不食,但是我对调查结果颇多怀疑
 防风苍术汤(《田氏保婴集》)
 中医妇科口诀心法
 求助!我这个情况到底是阴虚火旺还是脾虚?
 关于"金氏脉学"的几个疑惑与看法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