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看唐步祺先生的《郑钦安医书阐释》,写的非常不错。上面也列举了郑钦安先生的很多医方,很有参考价值。但我有一个疑问:古方上药的剂量单位,多以两、分、钱来表示,那如何转换成现代的剂量单位克呢?
-----------自顶一下。刚搜索了一下,发现咱论坛一个旧帖子,完满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钱究竟相当于多少克
http://www。med126。com/forum/viewthread.php?tid=70041
-----------明清季1斤约595克, 合16两160钱. 故1钱约3.72克, 1两约37.2克.
至于经方中1两之重,当合今15g左右. 而非李时珍所谓1钱(即3-4g), 实因其未读过汉班固之"汉书"尔. 以下是一段汉书律历志中关于度量衡的文字: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其法用铜,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用竹为引,高一分,广六分,长十丈,其方法矩,高广之数,阴阳之象也。分者,自三微而成著,可分别也。寸者,忖也。尺者,蒦也。丈者,张也。引者,信也。夫度者,别于分,忖于寸,蒦尺,张于丈,信于引。引者,信天下也。职在内官,廷尉掌之。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铜,方尺而圜其外,旁有BB31焉。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其状似爵,以縻爵禄。上三下二,参天两地,圜而函方,左一右二,阴阳之象也。其圜象规,其重二钧,备气物之数,合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声中黄钟,始于黄钟而反覆焉,君制器之象也。龠者,黄钟律之实也,跃微动气而生物也。合者,合龠之量也。升者,登合之量也。斗者,聚升之量也。斛者,角斗平多少之量也。夫量者,跃于龠,合于合,登于升,聚于斗,角于斛也。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
衡权者:衡,平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其道如底,以见准之正,绳之直,左旋见规。右折见矩,其在天也,佐助旋机,斟酌建指,以齐七政,故曰玉衡。《论语》云:“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车则见其倚于衡也。”又曰:“齐之以礼。”此衡在前居南方之义也。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忖为十八,《易》十有八变之象也。五权之制,以义立之,以物钧之,其余小大之差,以轻重为宜。圜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无端,终而复始,无穷已也。铢者,物繇忽微始,至于成著,可殊异也。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二十四铢而成两者,二十四气之象也。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铢,《易》二篇之爻,阴阳变动之象也。十六两成斤者,四时乘四方之象也。钧者,均也,阳施其气,阴化其物,皆得其成就平均也。权与物均,重万一千五百二十铢,当万物之象也。四百八十两者,六旬行八节之象也。三十斤成钧者,一月之象也。石者,大也,权之大者也。始于铢,两于两,明于斤,均于钧,终于石,物终石大也。四钧为石者,四时之象也。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终于十二辰而复于子,黄钟之象也。千九百二十两者,阴阳之数也。三百八十四爻,五行之象也。四万六千八十铢者,万一千五百二十物历四时之象也。而岁功成就,五权谨矣。
由此依据以上原理做了一个实验, 因无上党地区所产黍子(秬黍), 以从超市购得的
大黄米和黄小米为材料,得到结果如下:
大
黄米 100粒重0.6g强,则2400粒重约15-16g.此为24铢即1两之数. 100粒横排有23厘米长,此为100分(10寸或1尺)之数.
黄小米, 诸数分别为0.35g, 8.5g, 16cm.
判断下来,大黄米之重作汉代之一两更符合实际,理由是按1尺23cm计,秦汉时期7尺男儿8尺大汉,身高当有160, 184. 参考秦兵马佣身高180左右,那是始皇帝最精锐部队,个个是高大英武的大汉.
若以16cm作1尺计,所谓8尺大汉则与侏儒无异了.
退一万步讲,即使以8.5g计,也远超明清之一钱之数.
-----------楼上的聪明,PFPF
-----------有道理!可上面未提及“钱”,经方里没提1两=十钱或八钱或十六钱啊?1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