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从“牛溲马勃、败鼓之皮”说开去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倪项根


牛溲马勃、败鼓之皮,这两个词语出自韩愈的名篇《进学解》,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能把一些在别人看来没有用的东西化腐朽为神奇。

这多少和中医取类比像的思维方式联系到一起了。

这种取类比像的思维让中医有了许多天才一般的发明创造,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被人诟病的不足和缺陷。

自古以来,儒者通医。很多无聊的文人参与到中医里来,把一门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医学变成了什么都讲“文化气息”、“文化特质”的四不像。

有一本书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说叶天士看到梧桐叶落,便联系到它有秋之萧杀之气,于是就拿来治难产。本来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也就罢了,但作者却大言不惭地说这就是中医思维,现在的太多的中医师就是缺少这种思维,所以临床疗效不好。因此要大力加强中医思维的培养。结论是对的,但推导结论的过程恐怕是大有问题,难道有秋之萧杀之气的树叶能治难产就是中医思维。问一个不太恭敬的问题,作者的某位女性亲属得了难产,他敢这样用吗?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医学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能这样信口胡说的。

我想问的是,秋天绝大多数的树叶都会落叶,梧桐叶能治疗难产,那其他的树叶能不能治疗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学科有一位老师经常举这样的例子,中医说垂柳枝能治四肢关节的风湿痹痛,解释其机理是说,垂柳枝形同人的四肢,取类比像,所以就有这个作用。

这样的解释是苍白无力的。

但这不能否认垂柳枝确确实实有治疗风湿痹痛的功效。因为中医学的发展实际告诉我们,中医学绝不是先有了一套完整的伦理体系,然后才有了各种药物和方剂包括针灸、推拿的技术等。而恰恰相反,是有了这些药物和技术在治疗疾病上应用和积累的经验以后,才慢慢找到这样一种取像比类的解释方法的。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不难理解,历代本草著作的传承中,有不少药物的功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或者说是不断得到修正的。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药物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我们的先人不断观察到一些新的东西,而对于原来记载的一些疗效无法得到验证,就是这样不断否定之否定,慢慢地,大部分药物的功效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说砒霜有大毒,那是因为在不慎接触或者有意使用的过程中,砒霜确实让一些人丢了性命。而决不是根据砒霜这个药物本身形态特征来阐发的。

一些有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的,我们也要验之于临床。而不要从理论到理论,从文化到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也就不难发现“提壶揭盖”法的发明创造到理论总结上升的过程。如果不是在临床上确实有不止一个两个这样实际治愈的病例,你就是把这种理论说得天花乱坠,对中医的发展又有什么用。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当明白:这里面,有一个最关键的前提条件是,一定要经过临床实践的检验,对的,就继承,错的,就抛弃。尽管有的时候,个案不一定能代表全体,但许多个案的积累,它总是能无限趋近事物本身的规律。

我以为,千万不要过于强调中医的文化性。把中医文化当成了一个破箩筐,只要愿意,想怎么装就怎么装。什么东西都能强拉硬扯地胡乱解释一番,然后说这就是中医特色。其实就是一派胡言。

前段时间,各派的力量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对传承千年的中医存废进行了一场大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所提到的中医一些负面的东西恐怕也确实值得我们这些中医人反思。
-----------不错!对接受现代教育成长起来的中国人,谈到药理,一些取象类比的说法又怎能服人呢?
-----------文章的内容只不过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已,个案是不代表全体,但在中医看来每个人每个病例都是个案,哪有通用的道理?
  取象类比不过说明天地万物同根同气,老师只是用来举例子,真正的应用还是要按本草来。历代本草哪有什么功效的不断变化?不过性味二字,用西方药理检验本草的功效更是扯淡。
  至于临床,只听说中医师临床水平的高低,没听过草药的药性在临床上有变化,你以为中医临床象西医一样每个人不管男女年龄身高体重都打20CC一针?
  至于中医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你不懂你就认为别人在往那个“破箩筐”里乱装?老师举的例子你认为不合适,学生怎么看你知道吗?
相关文章
 医分五等,你或你身边的医生是几等
 加味平胃散(《疡医大全》卷三十三)
 湖南牵头制订中医药国际标准 三大标准已发
 没药丸(《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看看你的下眼睑
 请帮忙看药方功效,谢谢。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