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伤寒笔镗录(第一条)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桂枝汤证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论》第一条,世称之为太阳病的提纲。《伤寒来苏集》将此条文作为病机条文来看待,我认为也当如此。此条文共讲了三个脉证。一,脉浮,一头项强痛,一恶寒。三个脉证之中,脉浮在第一,仲景先师此举必有深意,不可忽视。太阳之经,位人体之表。张锡纯谓:"太阳经又为表中之表,其经之大都会在背,而实则为周身之外廓,周身之营血卫气皆赖其卫护报合,且具有充分之热力,为营卫外感之内侵。"张锡纯将太阳经喻为外廓,非常确彻。廓古代泛指城池之外墙。用于护城抗敌。外感若想侵犯人体,必先从外墙之太阳经开始。敌兵攻城,城内必会出兵护其城墙,保其家园。人身之病理变化也当如此。是而正气外越,抗邪于体表。此时正气(营卫气血)在表抗邪,脉也当在表,表现出浮脉来。而这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刘渡舟称为表证。脉字之精义,刘力红在其写的《思考中医》一书中论之甚详。由此表现出刘力红博士深厚的功底。脉象变化,实为人身正气变化。正气在外,脉当浮之,正气在里,脉当沉之。故此刘渡舟教授非常强调"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证。"而这浮脉往往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锤定音。刘力红博士提到六经提纲条文中唯有太阳与少阴对脉象更加强调,而其余四经则没有言脉,皆为言证。这点就说明仲景先师把脉浮放在第一的重要性。《思考中医》谓:"脉乃水月相合,阳加于阴谓之脉。脉无阴水无以成,脉无阳火无以动。所以,一个水,一个火,一个阳,一个阴,就构成这个脉的关键要素。而太阳主水,为阳中之太阳;少阴为水火之藏。太少的这个含义正好与脉义相契合。故曰:脉合太阳,脉合少阴。以此亦知脉的变化最能反映太阳少阴的变化。"
       表证的第二个证是头项强痛。刘渡舟谓"头为诸阳之会,是阳经都会于头。但是每一经都有它的侧重。阳明在头额,少阳在头角,太阳在头项。头为三阳之通位,而头项则为太阳之专位。虽然三阳经病都可以出现头痛,但是只有头痛项强属于太阳所专有的。这是它的一个特殊性。"难怪刘渡舟说此证是主证。刘老临床以善抓主证闻名。此义甚为之精。那么"项"的具体位置呢?刘力红说法最合我意。项就在枕下凹陷处。除刘力红之说外,我认为此处为凤府,凤池穴所在。与太阳经关系甚密。池,字义多为水塘,湖,护城河等等。都是储水的地方。太阳又主水,为太阳寒水。与之相联系,是否有关联,不用再说。前面讲到张锡纯将太阳经喻为人身之外廓,即如城池之外墙。此时自然就会与护城河相联想。古时之城池,之所以称为城池,是因为除城外,还有池。便是护城河。在城墙周围都有一条河围绕着城,想要进城就必须先过河。若有敌人攻城,便拉起吊桥。形成一道保护的。所以此处为邪气侵体的一个重要渠道。形成表证中最为敏感的部位。所以说此处于理于义均符合刘力红之说。
      第三个证是恶寒,"头项强痛而恶寒。"在这句话里一定要注意的"而"字。"而"字有承上启下的意思。在这里将第二个证"头项强痛与恶寒证候联系在一起。《伤寒论》中的条文字序都有一定的深意。在这里先有头项强痛后有恶寒,再联系上面的项处所处之位及凤池穴,不难知道邪气侵体,攻破凤池穴这道防线,伤了太阳之气,人之营卫皆在太阳部位。凤池一破,首伤的必是卫气。卫气则行其收敛之本性。故而感觉恶寒。且体表受邪,太阳开机必然受阻。而致阳气不能温熙肌表。在这里,刘力红提到了主观感受。"恶"字的主观感受,"恶"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主观感受。比如你厌恶某一件事,某一个人,某一种行为等等。不一定就是一个人,一件事,一种行为可恶。此不过是个人的主观意识。所以说这个寒不一定是体温降低的一种实质性的寒。
  注:这是一份我在21岁时以宗黄元御一周气流运动,再旁涉百家之学所对《伤寒论》398条条纹注释的笔记。现在回看起来其中有不少偏见之处,请注意。有时间的话我会一一把398条条纹注释发上来!以和医学同道交流!
                                                                                                                 周笔昙写于2012年2月2日晚

-----------写得很好,赞一个旁征博引。关键是看疗效,希望能学以致用。
-----------好文呀,希望对恶寒与卫气收敛写得更清楚
-----------美国的中医倪海厦把桂枝证分的更简单,脉浮。有汗,恶寒
-----------难得,后生可畏。送你四字"知行合一"。
相关文章
 清痰利水汤(《眼科临症笔记》。)
 【原创】7224162:春夏秋冬之春季篇
 挝脾丸(《普济方》卷一六八。)
 喉咙似有东西咽不下
 “但头汗出”
 清气分热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