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肠伤寒恢复期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倪某某,男,37岁

【初诊】

湿温经月甫愈,两天来陡然低烧口干,心烦且渴,一身乏力,中脘闷满堵塞不舒,时时泛恶,纳谷不馨,舌红苔腻,两脉濡数无力。病似湿温劳复,余热尚未清除,故低烧不重,疲乏无力,胃不思纳,时时欲恶,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法。

竹叶3克,生石膏12克,北沙参15克,半夏9克,麦门冬9克,淡豆豉9克,山栀3克,生甘草3克,二付

【二诊】

低烧未作,体温36.5℃,口渴心烦已止,纳谷渐香,仍觉脘闷,湿温初愈,余热留恋,清气热少佐补正,化湿郁以开其胃。以饮食为消息。生冷甜黏皆忌。

竹叶茹各3克,生石膏9克,沙参9克,杏仁克,半夏9克,淡豆豉9克,茯苓9克,白蔻仁末0.3克分冲,内金9克,二付

【三诊】

连服清气开胃之药,低热退而乏力减,中脘堵闷也轻,饮食二便如常。湿温甫愈,正www.med126.com/shiti/气未复,仍需休息二周,防其劳复。

【按】:湿温初愈,困劳作复发,致低热、烦渴、乏力、纳呆,是余热未尽,正气不足,故取竹叶石膏汤法,清热生津,益气和胃。凡温证初愈,须防劳复、食复。若过劳,或饮食不慎,过食或早进肉食,皆可致复热,或高www.med126.com/shouyi/或低,迁延难退。必用清余热,和胃气法,令胃和则愈。故此案二诊即加用开胃消导之品,化其湿消其滞,则余热不夏久留矣。

相关文章
 扶正固[培」本
 天竺黄散(《圣惠》卷八十七)
 校注医醇剩义 鼻衄 上课笔记
 脸出油,耳垢也是湿的,是不是湿气太重呢
 王宫
 李可老中医视频:中医养生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