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为人体内脏的“温度计”。手足寒温的变化为内脏阴阳偏胜的外兆,故手足最能反映内脏的寒热状况……
手足厥冷,又称四肢厥逆,指手足至肘、膝发凉,www.med126.com/shiti/手足属四肢末端,为阳气之本。《素问·阳明脉解》说:“四肢者,诸阳之本”。《素问·逆调论》亦说:“四肢者,阳也”。手之三阳经的经气发自于手,足之三阴经起源于足,说明手足末端是经气的发源地,阳气较为充盛,故为阳气之本。又手足为经气交会之处,手足三阴经及三阳经于手指、足处交会,如《灵枢·动输》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皆说明四末为阳气之本,经气充旺之处。又“脾主四肢”,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阳充则四肢暖,故四肢最能反映脾阳的盛衰。
上述说明,手足虽为四肢之末,却与内体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故手足最能灵敏反映内体阴阳盛衰的变化。因此,手足又可视为内脏的“温度计”,通过手足温度的变化能预测内脏阳气的状况。
一、手足厥冷为阳虚的信号
阳气虚衰不能温运四末,常以手足厥冷为先驱征兆。主要包括中阳虚衰及下元虚www.med126.com/job/冷两类,又称寒厥,二者都同时伴有畏寒,通体不温,中阳虚衰者可见乏力、食少、便溏等特点,而下元不足则有面色白、脉沉微、腰凉蜷卧,头晕神惫等证候。
阴盛格阳的手足厥冷,因内真寒外假热,身体可呈反不恶寒或发热,但“身大热”必“反欲盖衣被”,即体虽热却依然畏寒,甚至体愈热身愈畏寒。如《伤寒论》少阴病317条曰:“少阴病、下到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其中,手足厥冷一症为真寒盛于内的重要标志。故手足厥冷为阳虚寒盛之象,为内体阳虚最常见的外兆。
二、手足厥冷为寒凝的标志
纵然为阳盛之体,若感受寒邪,寒凝湿滞,也能致阳气不达而手足厥冷。如本有阳虚,感受寒邪,则更易导致手足厥冷,多为风湿病、关节炎的预兆,特点为伴骨节痛。如《伤寒论》305条曰:“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此外,素体血虚,如感受寒邪,寒凝血滞,血脉运行不利致阳气不温四末,亦可致手足厥冷。如《伤寒论》厥阴篇351条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旧四逆汤主之”。多出现于血虚和失血患者,脉细、面色萎黄或苍白,是其特点。
以上说明,手足厥冷能提示内虚寒凝的病变,与阳虚寒厥的区别在于:前者病机为虚实夹杂、气血虚为本,寒凝为标。而阳虚寒厥则为纯虚无实的征兆。
三、手足厥冷是阳郁的征兆
阳郁之厥为内体阳气不虚,因被热、痰、食、蛔等遏阻,致阳气不达四末而致的手足厥冷,提示阳气被郁阻。多出现于情志不遂、郁证或外感病邪郁表里之间,以及痰饮家,虫症之人。阳虚之厥及气血虚、寒凝厥冷与阳郁之厥不同之处在于,前二者属虚性厥冷及虚实夹杂性厥冷,而阳郁厥冷则属于实性厥冷。具体鉴别在于虚寒性厥冷,手冷必冷至肘、膝,而阳郁厥冷,凉不过肘、膝,气血虚厥冷介于两者之间。
痰浊内阻致阳气不外达的手足厥冷称为痰厥,必有胸闷脘痞、泛恶痰多及苔腻、脉滑等兼证。两手足厥冷呈现乍热乍凉,伴腹痛呕涎者,又暗示蛔厥的可能。
此外,热病、热伏于里,阳气郁闭,同样能导致手足厥冷,且手足厥冷愈重,提示热伏愈深,此种厥逆又称热厥,必有壮热、心烦口渴、神志不宁、腹热、口气蒸手等症,常出现于热性病极期。正如《伤寒论》所说:“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温病条辨》(335条)曰:“厥应下之”,都说明手足厥冷亦有提示实热证候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