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幽门螺杆菌(简称Hp)阳性小儿胃炎20例和阴性14例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与Hp感染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资料为1991~1993年经胃镜和/或病理检查确诊胃炎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2.5岁,平均年龄8.6岁。胃炎的诊断是依据胃镜所见和/或光镜病理,透射电镜检查而确诊。其中胃窦炎2例、疣状胃炎4例、糜烂性胃炎2例、浅表性胃炎24例、另外有2例胃镜下胃粘膜正常,但有胃粘膜脱垂,经电镜检查证实胃粘膜炎症。
1.2 方法
取胃窦粘膜组织、做Hp微需氧培养并采取1min尿素酶试验快速检测Hp,阳性20例、阴性14例。
2 结果
2.1 组织病理改变与Hp感染
取胃窦粘膜组织(不完全检查)送光镜病理34例,活检标本用10%甲醛液固定,切片用HE(苏木精和伊红)染色。根据炎性细胞数量判定炎症程度。根据有否中性粒细胞浸润判断炎症的活动性。同时取胃窦粘膜组织,用2%戊二醛液固定,送透射电镜检查共30例,结果Hp阳性组20例均见有炎性细胞浸润,而Hp阴性组仅8例有炎性细胞浸润,而Hp阴性组仅8例有炎性细胞浸润占57.1%(8/14),两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相比差异显著。(P>0.01)。本组炎性细胞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占85.7%(24/28),中性粒细胞浸润占14.3%(4/28),淋巴细胞浸润同时有浆细胞浸润占16.7%(4/24).Hp阳性组内炎症程度亦不同,炎症程度+++ +++者分别是12,4,4例(+炎细胞散在,+++炎细胞大量,++二者之间)
透射电镜检查Hp阳性组16例,均有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呈嵌合连接,壁细胞数量减少,主细胞相对较多,未见潘氏细胞,细胞核形不规则、核间隙宽窄不等、核大畸形,线粒体肿胀,有的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扩张,细胞基底膜走行不规则,腺管上皮细胞走行不规则,有的腺腔内有数量不等排列不齐的微绒毛。而Hp阴性组14例,仅有7例有细胞核形态不规则,核大,线粒体肿胀5例,粗面内质网扩张4例,有上皮细胞排列不规则,上皮细胞嵌合连接,电镜改变相对较轻。
2.2 胃炎类型与Hp感染
疣状胃炎(又叫隆起糜烂)和糜烂性胃炎(平坦糜烂)共6例,均为Hp阳性,阳性率100%。而无糜烂的胃炎28例,Hp阳性率50.0%(14/28)。关于小儿胃炎胃镜下粘膜改变与Hp感染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观察(表1)
表1 胃炎类型与Hp感染关系
胃炎类型 | n | Hp阳性 | Hp阴性 | ||
n | % | n | % | ||
胃窦炎 | 2 | 1 | 50.0 | 1 | 50.0 |
疣状胃炎 | 4 | 4 | 100.0 | ||
糜烂胃炎 | 2 | 2 | 100.0 | ||
浅表胃炎 | 24 | 13 | 54.2 | 11 | 45.8 |
胃粘膜脱垂 | 2 | 2 | 100 |
2.3 临床表现与Hp感染
Hp阳www.med126.com/wsj/性和阴性两组都有不同程www.med126.com/pharm/度胃疼、脐周疼、伴食欲不佳,反酸、嗳气、呕吐、大便不消化等。症状表现两组无何差异。
3 讨论
①小儿胃炎的临床症状与Hp感染无一定相关性,Hp感染是小儿胃炎的重要致病原因,但尚有其他因素如饮食不当、药物影响、胆汁返流、感染应激反应等多种因素都可引起小儿胃粘膜炎症。而临床症状与炎症活动有关。②关于小儿胃炎的诊断参照成人胃炎诊断标准,依据胃镜检查、有时需配合病理检查确诊。胃镜下见胃粘膜充血、红斑、渗出、糜烂。本组有2例胃镜下只见胃粘膜脱垂、胃粘膜正常,光镜病理改变不明显、电镜检查有炎症改变,经按胃炎治疗症状消失。故为提高胃炎诊断应酌情开展病理检查。③病理改变与Hp感染有关、炎症活动亦与Hp感染有一定关系,为提高治愈率和防止复发必须积极控制Hp感染。④小儿胃炎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无平行关系。本文有5例经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持续治疗1个月后复查胃镜,胃粘膜炎症尚未恢复正常,但临床症状恢复较快,其次是胃镜下所见,最后组织病理改变逐渐恢复正常。故胃炎的活疗除选用合适的胃药,尚应积极控制Hp感染而且疗程要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