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难学,关键在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药理.虚多实少,玄之又玄,即便是中医名家,对许多基本的中医概念的解释,仍然是模糊不清,甚至是一团雾水。而医学是一门极重实践的科学,若基本的名词术语都含糊不清,那么中医的辨证论治终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
中医的化虚为实只有两个途径,一是内证,二是现代科学的成果去充实.丰富.模拟中医的许多基本概念,从而将中医的生理.病理形象化.具体化.系统化。
内证,这是中国古代圣贤所走过的路,这个途径实际上就是用自己的身心为实验场,通过控到自己的情感.心理和言行,使心灵达到静谧.详和,从而直观地体察人体的阴阳消长.气血精神津液的升降出入.敛藏.转化的内在规律,并且积极运用这种规律将身心调节到正常以至于超常状态,这是对中医生理学的体证; 内证的第二步便是以自己的身心状态作为参照系,去认识.观察失常的身心状态----即中医病理;而后才用分析.综合.归纳.取象类比等方法将其上升为理论,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从而走完了由感性到理性的全部历程,缺乏对生理.病理的感性认识---内证,理性认识便失去了根基和土壤,辨证论治无论多么严谨.精祥,都是孤独的.苍白无力的,医者的内心世界始终找不到真实的感觉,一缕面对未知的恐惧始终挥之不去。
内证这条道路,现在的中医学子无疑是很难走下去了,那么感性认识的缺矢只能由现代科学的成果去模拟.充实了。中医的许多概念,如阴阳.五行.六气等等,其实都可以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去解释.理解,从而对一些玄之又玄的概念生起感性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看辨证论冶就没那么空洞了。
我是学西医临床医学的,有熟悉自然科学的优势,但上大学期间,正值气功热潮席卷华夏,我也未能幸免,由学气功进而渐渐迷上了易学.佛学,竟不能自拔,当然,业务的钻研却只有西医。在临床上工作了两年后,和科主任的一次闲聊却改变了我的业务方向,闲聊中他阐诉了内科三十多年临床的两点感悟:一是西医内科的长项是抗感染冶疗和急救,二是西医的多数治疗手段对慢性病.疑难病非但无益,常常有害。最后他感慨地说,倘若时光倒流,他一定选择中医。从此我便开始自学中医。走上了一条练功内证和中西互参的漫漫中医之路,许多疑问.许多感慨,愿与同道们一起参究.共同决疑。
中医最基本的慨念往往都是极抽象.玄虚的概念,如阴阳.五行.六.气.六yin.藏象.三焦.六经模型.精.气.神等概念,在教材中均难以找出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学者很难在学习中产生感性认识,甚至在临床中也只能产生模糊.粗浅的感兴认识。
以“风”为例,风为六气首,无过.无不及则为六气.为正常的风,过或不及则为yin,教材只简单地说了风的起因---东方生风,以及外风侵袭的部位.症状.
肝风内动的症状以及虚实的判断原则。至于风的本质.风的循行路径,外风.内风的生起以及与人体精气神津液血液脏腑组织器官是如何联系的.如何作用的,药物又是如何作用的,则几乎是黑箱。
风在五行中属木,阳生阴长为木,春天地球逐渐近曰,太阳之外光激发地球之内热而呈阳升之势,水土随阳而升,水者介质也,土者溶解于水中的营养物质也,合而呈阳生阴长之势,是为木。木分震巽,一阳动于二阴之下为震,即阳热在下推动水土上行的状态,当地球之阳热破土而出,与太阳之光明会合,作用于气态的微粒子(空气只是其一)而产生气的流动,这就是风。故二阳行于一阴之上则为巽风,风起于太阳初生之地,晨起太阳升东方,故吹东风,下午太阳落于西方,然于西方而言正值太阳初升,故下午行西风,故《内经》云:东方生风。这里东方的概念是站在太阳与地球的角度而定义的,太阳与地球呈斜角而上升者为东方,太阳与地球呈斜角而下降者为西方,地球正对太阳的部位为南方,地球背对太阳的部位为北方。所以《内经》言风的视角是以太阳为坐标来看地球,那么在地球的固定一点来看,早晨上午太阳起于东而旺于南,故先东风而南风下午太阳旺于西,故风渐由西来,夜半太阳旺于地球的另一面,故北方生风。
八方之风皆生于东方.旺于南方,八方是以地球上的一个固定点而言,而东南则是太阳看地球的视角,要深刻的理解这一点,最关键的就是用形象思维,在大脑中成像,没有这个基础,而直接用逻辑思维,则语言文字反倒成了认识真实的障碍,这便是佛家所说的“所知障”。之所以反复的絮唠这个问题,就是因为中医的基础与临床是我们的先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结果,感性认识是因,理性认识是果,以眼、耳、鼻、舌、身所体察到的图像、音声、气味、触受是我们对主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运用意识去分析、判断、归纳、演绎、类比而形成理性认识,缺乏感性认识这个基础,就无法直接领会理性认识的成果,语言、文字就可能离真实很远,甚至障碍我们对真实的体认。“虚者实之”的本义就是要把先哲们的理性人识成果在学习中重新还原为感性认识,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否则我们可能会离鲜活的、真实的生命越来越远,也离先哲的境界越来越远,更惶论超越。
再回到对风的论述,地球的风起于震,即地球的阳热先推动水土上行,最终破土而出,与太阳之光明会合作用于空中的微粒子而成风,春分之日,春雷发动,地气始出,发而为风。人体也是如此,阳气初起,先行于实成震,后行于虚成风。行于实者即是行于营血之中推动形质的运动,而后阳气渐增最终逸出脉外而行于“三焦”,“三焦”即是人体实质以外的一切虚空,包括胸膜腔、腹膜腔、分肉之间、腠理、魄门(汗孔)等实质之外的一切空间,(“三焦”的概念有机会再单独论述。)阳热蒸腾水液而上,形成津液滋养血液运行不到的一切部位,这便是人体正常的风。当人体的阳热升腾太过时,就会导至“三焦”之中水液运行太多而大汗、阳热分布不均匀而发为“刚痉”,当体内精血、津液不足时,阳热便轻易地越水土而出,虽行于“三焦”而伴行的水汽也为之不足,这便是血虚生风,由于伴随的津液少而不能濡养诸筋与膜,故发而为“柔痉”。前者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泄掉多余的阳热,后者则需滋养更多的阴血,去阻止阳气轻易的逃逸,这便是血足风灭的本质。
(未完待述)
[
本帖最后由 陈利-1971 于 2008/1/26 17:09 编辑 www.med126.com/yaoshi/]
-----------呵呵,谢谢了,但还是难理解哦
-----------我觉得你太重于理论交流了,如果能加上几个实例的话,会更好。
-----------谢谢楼主,高见!很受启发。
-----------很是精辟!!!受益良多!!!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