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
半夏成品性状,摘文如下:
1.采收
种子繁殖的在第3、4年,块茎繁殖的在当年或第2年采收。一般于夏、秋季茎叶枯萎倒苗后采挖。但以夏季芒种至夏至间采收为好。因此时半夏水分少,粉性足,质坚硬,色泽洁白,药材质量好,产量高。起挖时选晴天小心挖取,避免损伤。抖去泥砂,放入筐内盖好,切忌曝晒,否则不易去皮。
2.加工
加工 将鲜半夏洗净泥沙,按大、中、小分级,分别装入麻袋内,先在地上轻轻摔打几下,然后倒入清水缸中,反复揉搓,直至外皮去净为止。再取出曝晒,并不断翻动,晚上收回平摊于室内晾干,次日再取出晒至全干,即成生半夏。
出口半夏质量要求较高,还需进一步加工:即将生半夏按等级过筛,再用水清洗浸泡10~15分钟,用手反复轻揉搓,除去浮灰、霉点、杂质,至表面为洁白止。然后,捞出晒干,即成出口半夏。若遇阴雨天气,可用硫磺熏蒸,每100千克鲜半夏用硫磺0.5千克,熏蒸24小时,可使颜色洁白,且不易虫蛀和腐烂。
3.炮制
(1)来源 本品为
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2)历史沿革 汉以前即有“治半夏”的炮制法(《内经》)。汉、唐时代,主要有汤洗(汉·《玉函》)、
姜制(晋·《肘后》)、水煮(梁·《集注》)、微火炮(唐·《干金》)等法。从宋代到清代,有制曲(宋·《药证》)、矾制(宋·《总录》)、姜矾制(宋·《局方》)、姜罗卜制(宋·《传信》)、姜
甘草制(宋·《朱氏》)、酒姜制(明·《普济方》)、
皂角矾
生姜制(明·《婴童》)、法制(明·《纲目》)、姜
青盐制(清·《便读》)等炮制方法。现今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等炮制品。
(3)炮制方法 ①半夏 取原药材,拣净杂质,筛去灰屑。
②清半夏 取半夏大小分开,用清水浸漂7~10日,每日换水2~3次。如起白沫,每100kg半夏加
白矾末2kg,泡1日再换水,继续浸漂至规定天数,取出置锅内,加入白矾水煮,先武火后文火,不断搅拌,约2~3小时,至内无白心时捞出,晾至六成干,切成薄片后干燥。
每100kg半夏,用白矾12.5kg。
③姜半夏 取半夏,按清半夏法浸漂。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入白矾,再与半夏共煮至内无白心,取出晾至半干,切成薄片,干燥。
每1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
④法半夏 取半夏,按清半夏法浸泡,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片煎汤,再将生
石灰块投入汤中,搅拌,略经沉淀,滤取上清液,将半夏投入其中,浸漂约4~5日,每日搅拌1~3次,至药材颜色变黄、内无白心时捞出,冲洗干净,阴干,用时捣碎。每100kg半夏,用甘草16kg,生石灰块20kg。
(4)成品性状
①生半夏为类圆球形或扁圆球形,大小不一,白色或浅黄色,粉质,味辛辣,麻舌并刺喉。(见图)
②清半夏为白色透明片状,质硬而脆,味微辣并涩。(见图)
③法半夏为黄色或淡黄色,较为均匀的颗粒,质疏松,味甘淡。(见图)
④姜半夏为淡黄色片状,质硬而脆,味辛辣。
(5)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6)功能主治 燥湿化痰,止呕。用于痰饮,咳喘,胸腕痞闷,恶心
呕吐,
眩晕;生用外治
痈肿。
(7)炮制研究 生半夏的毒性成分,目前尚不清楚,但已证实,半夏的毒性作用主要是对眼、咽喉、胃肠等粘膜的强烈刺激。生半夏用白矾、石灰、甘草等辅料炮制,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作用。辅料生姜则起到增强止呕的作用。
清半夏和法半夏的炮制工艺,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获得了如下的改进:
①清半夏 将净半夏用8%的白矾水浸泡2~3天(冬季4~5天),至内外一致,口尝微有麻辣感,捞出用清水洗淋一次,晒干或烘干,制成粗粒或捣碎。100kg半夏,用白矾20kg,水250kg。
②法半夏 净半夏水浸一天,泡透为度,捞出。另将生石灰块用80℃以上热水化开,加人甘草汤使成混悬液,再把泡透的半夏投入其中,搅匀,浸泡液ph值保持在12以上,如下降,可补加适量石灰粉调节,约浸一星期,至大个半夏切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辣感为度,捞出用清水冲净药材表面的石灰末,烘干或阴干。每100kg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块10kg。
改进后的工艺,同原工艺相比,有周期短、损耗少、辅料用量少等优点。其炮制品的各项指标基本与原工艺炮制品一致。
...........
5.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避光、防潮。生半夏防蛀。
备注 环境温度高时,注意防腐。
--------来自:农业专家咨询网站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