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搏主体,向上、向外即浮为离,有时包括外、上的强烈冲动,形质本身可能低小;向下、向里即沉为合,有时包括向下、沉的趋势,形质上或许是一部分显的沉静。这是脉学里常用的对举法,是主体动势的指感对举,不是形质指感描述,也不是分解细化的要素对举,某种意义上说,是脉之大势;可能只是表面上的,在应指瞬间。
在后世脉学各家,也有因为现场指感体验、论治经验的入手点不同,提出超出经典脉象的医家,张玉璐据太素脉法指感,倡清浊之对举;王孟英有干的指感,近人彭子益遂提出枯润之对举。清浊有提示方药、病理倾向的作用,枯润直接方药之温凉。
那么离合是什么?个人实践,在经历从描述要素到强调论治要素之后,关注到非论治现象,很多指感是没有论治意义的,有的是未知指感,有的是已知无用;已知无用里,又分一般无用,比如只是应激反应的早期,接近生理反应,苓外是暂时无用的指感。
不仅仅要全景的表现指感,还要全景的认识到分析和生病理全部可能对应,这是一个理想模式,但是也可能是最合理的模式之一。
-------------------
-------------------
当一个复杂现象中起作用的因子数目太大时,科学方法在多数情况下就无能为力了。
——爱因斯坦——
-------------------
中医四诊,须合参。有必要神话某一诊的作用,大可不必。
-------------------
-------------------
研究和使用是有差距的,单纯使用脉诊可以很简单。四诊合参,也是需要深化的,相互助益,精细与全局互相提示。对脉诊本身的使用,也是层层深化,所以需要大视野。
-------------------
-------------------
脉诊需要通俗的普及,可是一旦普及的势头猛了,貌似通俗直观好用的骗局又太多。脉诊是主力、助力,不是一般医家的全部。脉诊比望诊、问诊来说,是需要点感觉基本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