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仲景原文:补发:《伤寒论》第三十三条新议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伤寒论》第三十三条新议


元阳道人" data-card-url="pw_ajax.php?action=smallcard&type=showcard&u_blank" onclick="return checkUrl(this)" >元阳道人
《伤寒论》第三十三条原文: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的,葛根半夏汤主之。
 一、文意。太阳经层面和阳明经层面同时受病的,与三十二条症状相对比,本病案没有下利的症状,却出现了呕逆的症状,应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
 二、诊断意。本病案从病的定性上既然也为太阳阳明合病,则内伤状况大体和三十二条差不多:心阳虚脾气虚、胃阳虚、脾气受到胃气的约束;外感应该是一样的,感受了风寒。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下利,反而呕逆呢?呕逆是胃气不降反而上逆的表现。从脏器特征上说,胃气是下降的,只有下降才能将胃腑受纳的水谷精微适时推至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中医术语叫分泌清浊),再推至大肠做最后吸收,之后,再和诸脏相合做最后排泄。按理说,胃阳虚必受寒,寒性降,正像三十二条那样,胃气更加下降,并抑制脾气上行,出现下利症状。可是,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逆,这只能究之于胃的下部脏腑——小肠,小肠阳不虚,不受寒邪,因不受寒邪,反逼寒邪上逆。这叫寒呕。是寒郁胃腑上逆所致。由于胃气未降,因而脾气上行也不会被抑制,因而本案阳明病不是脾约证,而是寒郁上逆证。这是本条与上条明显不同的地方。也是诊断的着眼点。再说,没有脾约,小肠阳也不虚,肠道对水的吸收自然正常,因此不会有下利证出现。可见,外感病也只有从脏腑内伤方面分析清楚,才能搞清病机。
   附: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劈)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內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薇似汗。
兰洪喜1" data-card-url="pw_ajax.php?action=smallcard&type=showcard&u_blank" onclick="return checkUrl(this)" >兰洪喜1
个人意见还是从六经联系脏腑功能好理解


太阳表受邪,内传阳明胃,影响到胃降下功能

估计必然有流鼻子之类呼吸道卡他,太阳表的症状,也有急性胃炎的一些症状

葛根解表,半夏降逆
必须汗之为正治

总之同意楼主见解
相关文章
 注读伤寒(盼各位老师斧正)
 囊肿手术无法清除干净
 产后伤寒歌
 1.化滞汤
 逆者正之
 【转帖】糖尿病患者可选择的食物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