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各家经方:一本书只介绍了四个病例? 《----陆广莘》读书笔记之一;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2009年4月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评选产生了我国首届30位“国医大师”。作为《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系列丛书 之一的《国医大师陆广莘》一书,全书只介绍了四例治验,也是点到为止,医话形式。+ D) F' C8 m% s) i$ _' t
0 p; S8 i' y- h. E
原文如下:
病例1:一个20多岁的青年人,高热5日不退,抗生素、退烧药均罔效,地塞米松用上以后体温可短时下降,而后又反跳性升高。就诊时病人体温40度,血中白细胞升高,咽部可见脓点。陆老查看病人后分析,古人云:“用药如用兵”,用兵需分清敌我。白细胞升高,体温上升,咽部脓点是机体对抗疾病的反应,这说明机体在奋力抗敌。一味地降体温,降白细胞,把抗病反应当敌人打,这是不对的,应该给邪以出路,帮助机体赶走外侵之敌。于是,他给予一剂柴葛解肌汤升降散大黄,病人体温很快恢复正常。3 \  j1 j; S2 y, q

病例2:一个80多岁的老人,多器官功能衰竭后肠梗阻,大便数日未解。陆老认为,老年人正气不足,贵在以少量药物鼓舞正气,而非以大量药物替代人体之功能,故改用四味药物:川椒3g,川军3g,川附3g,吴萸子3g予以灌肠。不到1小时便出现肠鸣音。

病例3:1978年曾于陆军总医院治一女19岁SLE肾病综合征,尿蛋白(++++),肾衰合并心衰,经大量激素冲击,撤之不下。名医遍至,有人预言活不过三个月。陆老以三个月撤完激素,调治数载,病人1982年结婚,今子已20余岁。陆老认为,这是人体的奇迹,不是医生创造的奇迹;功在病本,不在医标。如云有功,在战略不在战术;不是哪张方子的功劳。

病例4:  7岁左右男童,腹部剧痛,大汗淋漓,弯腰捧腹,哭喊不止。仓促无药,予醋煎花椒饮之,腹痛立止。此化裁乌梅丸、椒梅汤法。所谓“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加粗是我所加。是病例的寓意所在。' K' G, j1 y9 j9 J- X
全书汇集了2000年以后陆老近20篇文章。反映了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和在中医学术上的探索和思考。分思考篇、理论方法篇、临床感悟篇、养生和健康生态学篇,仅其弟子在大师风采篇中,介绍了四个病例。/ n/ `! L9 t, ]- Q& \
作为临床经验系列的书,一本书只简单介绍了四个病例,是我所仅见。其意何在?在于上述病例3中的一句话:在战略不在战术,不是那张方子的功劳。是否体现了陆老,传“学”,重于传“术”,传术重于传“方”的思想呢?是要强调“战略”比“战术”重要,“战略”的正确决策是“学”。学术,学决定了术,以学驭术。
我们看名医的临床经验集,当然总想看看大师们是如何在具体病例中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的。作为国医大师级的,每个人只出一本书的,临床经验系列书,陆老岂不明白我们想看什么。既然如此安排,必有深意,意在要把它认为最重要的中医之道,介绍给我们,是首重“传道解惑”的意思吧。是意在提醒后学不仅仅简单模仿某某名医的具体方药。意在要我们学习、重视的“点石成金”的“法”,而不要仅仅盯着那根“点石成金”的“指”不放!
不是具体病例、方药不重要,是“道”比其它具体病例、方药更重要。当然学还是要靠“术”来实现的。没有实际效果的“术”来保证,学,就成了“说嘴郎中无好药”啦!0 C, \3 I# T6 O6 t
四个病例,也是为了反应陆老的学术思想特色,所做的注释。

-------------------
陆老是章次公先生的弟子,名师高徒啊!

-------------------
面对大师,顶礼膜拜,实不足取。请看他第一个医案,仅高热、白细胞数升高,咽部脓点就给予汤药,此正是仲景所谓“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所谓窥管而已”,这样的医案能留给后人什么?看这样的书,应该敢于批判,他没写全就是不对,没必要自己瞎想太多。

-------------------
高手无需赘述!

-------------------
经方医学:面对大师,顶礼膜拜,实不足取。请看他第一个医案,仅高热、白细胞数升高,咽部脓点就给予汤药,此正是仲景所谓“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所谓窥管而已”,这样的医案能留给 ..?(2013-07-18 15:20)?700)this.width=700;" >

我觉得第一个案例  方子思路很好。

-------------------
毫无借鉴之价值,症状这么少,怎么辩证?

-------------------
obs999:毫无借鉴之价值,症状这么少,怎么辩证??(2013-07-18 16:12)?700)this.width=700;" >

说的有理有据,我顶!

-------------------
脉象也没写。不见脉象,不敢开方啊。

-------------------
作为一个中医临床者,如果你指望从这本书里学到什么具体好用的东西,那就别读了,作为国医大师,应该像经方家曹颖甫一样,留下一本让世人都可以阅读并学习应用于临床的《经方实验录》。
相关文章
 青葙子丸(《圣济总录》卷一○二。)
 《卢氏临证实验录》部分下载及募捐拍照此书
 一生挚爱中医 嵊州八旬战“痘”高人欲找接
 消痞丸(《兰室秘藏》卷下。)
 寒证
 粘贴效果差,把卦象再贴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