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经方读书社:《悟道张仲景》前言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医学是一门技术,技是巧,术是道,技能可以机械模仿,道术必须心灵感悟。西医技巧的成分居多,所以相当部分依赖机械设备,靠消耗能源生存;中医道术的成分居多,所以绝大多数技术必须悟道,需要个人修为。这种悟道能力与哲学思维近似,所以中医往往被人从机械科学的角度对比,误以为是哲学与科学的复合体,甚至列入伪科学之类。我以为,凡人类对于天地自然、世间万物的探索均属科学行为,取得的成就皆为科学成果。其实,中西医的发展历史各不相同,中西医各有特长,同样为科学学科体系,在古代中国,医生称作医工,与能工巧匠同流,所以中医一直是作为科学技术而存在的。
 脉诊是中医的科学技术之一,自古相传,且广受重视,在大众眼中甚至是衡量中医生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中医诊疗规范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事实上,与“切”相关的脉诊在当代绝大多数中医业者都是点缀。《伤寒论?平脉法》中认为“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可望与问都存在不确定性,而历经数千年的脉诊经验,却已经总结了从“脉有三部,尺寸及关,……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的规律中,以获得疾病相关信息的方法,应用的价值并不亚于现代医学检验,所以脉诊即便不是中医的最好技术,也应该是中医的最适宜技术。在现代机械科学尚不能对脉诊研究达到数控电子机械化应用之前,脉诊的学习仍当遵循中医传统,需要心灵手巧的感悟。
 东汉医家张仲景撰著《伤寒杂病论》垂范万病,方法从简,诚可谓千古圣明,万世医宗!仲景之学的研究由来已久,研究伤寒的名家灿若群星,但多半注重方证的研究,忽视张仲景作为脉诊高手的存在,关注脉法者少有。张仲景介绍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其中“并平脉辨证”一句,证明平脉辨证是张仲景在搜集前人经验之上的发明,《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即从平脉辨证推演经方运用,确立诊疗规范。《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的原始版本已不可考,但其模样当混迹于我们如今可以见到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之中。宋代熙宁年间王安石当政期间,林亿等人奉朝廷之命整理修撰文献之时,《伤寒杂病论》已经一分为二,被分别编纂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时校定的尚有晋魏太医令王叔和所撰之《脉经》等著作。晋代皇甫谧序在《甲乙针经》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魏晋相去不远,皇甫谧所言应当可信。况《伤寒论?伤寒例》篇载:“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此段文字证明了王叔和的编次之功。故如今所见的《伤寒杂病论》版本,当是仲景述在前,叔和撰于后。林亿等人在《伤寒论序》中大发感慨:“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成家,而不能修明之。”可见王叔和最得仲景奥旨,以此为鉴,读张仲景若从王叔和入门,或是最佳捷径。王叔和撰著《脉经》,是晋代之前的脉学经验之大成,但书中多夹杂《伤寒论》、《金匮要略》内容,甚至于“师曰、问曰”的文字段落,与《伤寒论》、《金匮要略》无分彼此,致使读者未免有不知是读了张仲景还是读了王叔和之惑。林亿等人在《校定脉经序》中说王叔和“性度沉靖,尤好著述,博通经方,精意诊处”,《脉经》与《伤寒杂病论》皆由王叔和撰编,两者之间必有一定关联,连贯互看,学习中的疑难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但《伤寒杂病论》成书迄今一千八百余年,生活习俗、语言环境大有改变,故只能从古今文字演义中去理解并还原张仲景、王叔和的学术思想,所以学习更需悟道。
 我自幼多病,1983年高中毕业更因肺痨错失升学机会,遂发奋学医,初拜本地名医关培善先生为师,学徒三年,以中药炮制与针灸为主。其间入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系统学习中医课程,四年毕业,对经典仍不以为然。1997年参加庐山“全国第四届仲景思想研讨会暨中日伤寒学术交流会”,会上幸遇江西伤寒名家陈瑞春先生,蒙承先生推荐参加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等老师主办的“全国经方运用高级研修班”,从那时迄今十余年,我一期都未错过。经方班的师资皆当代名家,学员从课堂即可拜天下名师,诚可谓古今之幸事!经方班培养了众多的铁杆中医,也伴随了我的成长!因经方班之缘,我有机会领略了梅国强、黄煌、郝万山、仝小林等许多伤寒大家的经方魅力,开始追随陈瑞春先生研修伤寒,积极参与“黄煌经方医学沙龙”的学习交流,《伤寒论》、《金匮要略》从不离身,闲暇必读,诊后必翻,比对学习,不厌其繁,在赞叹原文描述与现实病例证候是如此吻合的同时,对脉法也十分着迷。发现《伤寒论》完全可以与现代医学的流行病学、内科学相媲美,现代医学的分科如心血管科、呼吸科、消化科、肾病科、妇产科等等都可在《金匮要略》的相关篇章中找到对应。与现代医学诊疗体系必须借助于相关检查技术一样,《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诊疗体系也立足于平脉辨证法的运用。脉法专著《脉经》与《伤寒论》、《金匮要略》之间一脉相传,一以贯之的主导思想只有平脉辨证;张仲景在序言中自诩“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其奥妙也仅在于“平脉辨证”;三部著作始终强调了平脉辨证法的运用,倡导平脉以辨证,辨证以定方,再方证相应、药证相符的方法;脉法不仅解释证候病机,并且脉象与主证之间、甚至与方药都有直接对应;书目篇首从“病、脉、证、治”的体例编排,强调的是诊疗程序的规范。学习《伤寒论》三阴三阳篇,不可不学“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导读,亦不可不从“不可发汗”、“可发汗”、“发汗后”等六篇归类,学习“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等诸篇,又不可不学《脉经》,撇开了王叔和,《伤寒杂病论》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原来张仲景、王叔和倡导的“平脉辨证”就是打开《伤寒杂病论》这座宝库的金钥匙!只有打开这座学术宝库的大门,才能够明白《伤寒杂病论》的学术特色,才可能为现代运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我从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掌握了平脉辨证法,学习经文,显白易懂,临证处方,慎而不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辨证论治十分精确,也恰如《平脉法》所表示的“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一点不神奇。即便现代科技高度发达、医学诊断技术非常先进的今天,平脉辨证仍有不可被替代性,尤其推广经方运用,我以为学习平脉辨证是十分必要的。
 脉法源于何时众说纷纭,但惟张仲景独善其用,魏晋太医令王叔和继承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并兼顾百家经验撰著《脉经》之后,脉法即大行于世,然而专事从经方运用角度系统性解读平脉辨证的脉法专著极少。迄今所见,只有宋代许叔微著《仲景三十六脉法图》,清代周学海著《辨脉平脉章句》,日本医家大冢敬节著《伤寒论辨脉法平脉法讲义》等少数著作涉及了仲景脉法解读,可对三阴三阳六经病脉法规范认识不足,另外尚有一些医家在注释《伤寒论》的著述中虽然穿插了相关内容,实质内容也贫乏。尽管古今脉法专著作甚多,包括现代中医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的脉诊教学内容,可都注重风、寒、暑、湿、燥、火六yin病因与脏腑病变病机的脉法应用,没有关注到张仲景倡导从平脉辨证法则,架构三阴三阳六经病体系的经方应用特色。现代《伤寒论》版本沿承历史上一些医家急功近利的错误,普遍采用弃除《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等篇章的节选本,甚至《金匮要略》独立分科,漠视《脉经》的存在,只保留三阴三阳篇的条文,首尾不顾,断章取义,致使学者不仅理解经典原文发生歧义,而且对《伤寒杂病论》中极力推崇的平脉辨证原委所知甚微,不知张仲景所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脉法精髓是独脉,误以为脉法的价值只是限于辨识六yin证候之阴阳与五脏六腑病机之虚实。如此年复一年,代代相传,积习成弊,陋以成规。脉法大打折扣,辨证如何精确?疗效怎能提高?因此,匡扶脉学正义应该是现代中医的当务之急。
 传承中医,首要学习经典;振兴中医,关键在于疗效。经方是源自远古先民医学经验的精华,《伤寒杂病论》是东汉之前经方医学的总结,也是现代中医临床医学之肇始。研究伤寒,运用经方,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至于成就了当代蓬勃发展的经方医学模式。经方医学大道至简,其方证研究、体质研究、脉法研究等内容不仅保留了中医的传统,并且与时俱进,针对现代疾病谱的应用尤其特色鲜明,理论朴实,应用高效,临证规范,推广简便。拯救岌岌可危的现代中医,需要大力提倡学习经典,普及张仲景,宣传王叔和,大力弘扬经方,推广经方!
 本书尝试从平脉辨证法解读,希图获得仲景学术的历史原貌。悟道仲景非易事,知我罪我惟叔和。张仲景总结推演平脉辨证,造福万代,王叔和继承张仲景的衣钵,功盖千秋。倘幸能步叔和后尘,得其余絮,添入仲景门墙,惟我平生所愿!“三指定乾坤,一心济天下”,虽为一辈子为之奋斗的目标,却谈何容易?正如《脉经》序云:“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平脉辨证法的研究历来重视不够,奥秘非一人一时所能破解。由于学识所限,本书内容错误难免,但从着对中医事业的热忱、对经方医学的执迷,故不揣其陋,将自己的学习感悟全盘托出,只在于为学习经典开启一扇方便之门。故诚挚希望读者不吝赐教,共同探讨,为繁荣经方研究、振兴中医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本书从临证运用经方的角度系统解读《伤寒杂病论》脉法相关经文,引用原文源自钱超尘、郝万山整理的《伤寒论》、何任、何若苹整理的《金匮要略》及陈居伟注释的《景宋本脉经》,三书皆宋代林亿等人整理过的官本,篇幅比较完整,内容未加修饰。注解经文采用以经解经的方式,主要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与《脉经》的内容互勘,企图还原事实,忠实原著精神,解秘著作内涵,着重从脉法原理结合相关经文解读,揭示平脉辨证运用规律,为读者熟读经典铺垫基础。若读者幸有所得,是本书的著述目的。
徐汝奇


-------------------
想看看这本书,但是以我目前的功力,研究脉学还早,多临证才能知脉!慢慢来吧,呵呵

-------------------
本书蒙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老师题写书名以鼓励,写作得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老师的精心指导,当此付梓出版之际,我深表谢意!

-------------------
祝贺徐老师新书出版!
徐老师对经方医学以及对传播经方的热忱,值得我们后学者学习。
去年在井冈山,得到徐老师的教诲,获益良多。
一定认真拜读徐老师的大作。

-------------------
恭喜徐老师的大作终于出版,拜读!

-------------------
同恭!同拜读!

-------------------
恭贺徐老师新书出版!

-------------------
向徐老师学习可以不用去泰和了!

-------------------
恭贺徐老师新书出版,认真拜读!
相关文章
 一得散(方出《千金》卷八,名见《得效》卷十
 露剂
 杭州首家社区中医馆成立  家门口就可看名中
 湖南全省收集单验方及独特疗法 汇编中医名
 先生请教:胃胀气 齿痕...
 青盲第七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