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鲜 皮(《本经》)
白鲜皮为
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主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及灌丛中。味苦,性寒。归脾、胃经。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临床用名白鲜皮。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头风,
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名医别录》:味咸,无毒。主治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大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
《药性论》:臣。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良。
《开宝本草》:味苦、咸,寒,无毒。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大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馀痛。
《本草图经》:治肺嗽。
《本草纲目》: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阴、阳的经去湿热药也,兼入手太阴、阳明,为诸黄风痹要药。世医止施之疮科,浅矣。
《本草经疏》:白鲜皮禀天地清燥阴寒之气,其味苦寒。《别录》兼咸无毒。降多于升,阴也。入足太阴、阳明,兼入手太阳。苦能泄热,寒能除热,故主头风有火证。性寒而燥,能除淡热,故主五疸。咳逆者,实火上冲也。得寒而散,则咳逆止矣。淋沥及女子阴中肿痛,亦皆下部湿热乘虚客肾与膀胱所致也。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者,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也。脾主四肢,恶湿而喜燥,今为湿邪所干,故四肢不安也。时行腹中大热,因而饮水。大呼欲走者,邪热盛也。小儿惊痫,亦热则生风之候也。散湿除热,蔑不济矣。妇人产后余痛,应是血虚而热,非所宜也。
简误:下部虚寒之人,虽有湿证勿用。
《本草蒙筌》:味苦、咸,气寒。无毒。恶
桔梗、螵蛸及
茯苓、
萆薢。疗遍身黄疸湿痹,手不能屈伸。治一切癞毒风疮,眉发因而脱落。消女人阴肿或产后余疼,止小儿惊痫并淋沥咳逆。时热发狂,饮水多多,煎服尤宜。葛洪治鼠瘘有脓,熬白鲜皮膏,吐出立愈;李兵部理肺嗽不已,制白鲜皮汤,饮下即瘥。
《本草乘雅》:膻者肝之臭,当入肝,为肝之用药,从治风气者也。亦可入脾除湿,脾以肝为用耳。
白曰金,鲜曰腥,金之色与臭也。又不以寿终者曰鲜,故唯春来者坚白,夏来者虚恶。以方生则力锐,形腐则气萎而力不专矣。味苦气寒,对待以热为病,以风为本,如风中头而标头风;郁肌层而标黄疸,入毫窍而标咳逆;客膀胱而标淋沥,侵阴中而标肿痛;更合湿曰痹,如痹肌而标死肌;痹筋而标不可屈伸;及起止行步不正也。设合寒本,气味不相投矣。
《药性解》:白鲜皮,味苦咸,性寒,无毒,入肺、小肠二经。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湿痹死肌、一切疥癞恶风疥癣
杨梅诸疮热毒、天行时疾、
头痛眼疼、女子阴痛、小儿惊痫。和血脉,通九窍,利小肠。恶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按:白鲜皮入肺经,故能去风。入小肠,故能去湿。夫风湿既除,则血气自活,而热亦从此逝矣。
《景岳全书》:味苦寒,性燥而降,乃手足太阴阳明之药。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通关节九窍,利血脉小水,治时行大热饮水,狂躁叫呼,及妇人阴中肿痛,小儿风热惊痫。尤治一切毒风风疮,疥癣赤烂,
杨梅疮毒,眉发脱落。此虽善理疮疡,而实为诸黄、风痹要药。
《本草备要》:通祛风湿。
气寒善行,味苦性燥。行水故燥。入脾胃除湿热,兼入膀胱、小肠。行水道,通关节,利九窍,为诸黄风痹之要药。一味白鲜皮汤,治产后风。时珍曰:世医只施之疮科,浅矣。兼治风疮疥癣。女子阴中肿痛。湿热乘虚客肾与膀胱所致。恶
桑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本经逢原》: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阴、阳明经去
风湿热药也。兼入手太阴、阳明,为诸黄风痹要药。《本经》所主,皆风湿热邪蕴酿经中之病。《千金》治婴儿风痫,热则生风,胸中有痰,白羊鲜汤,取其善祛风热也。世医只施之于疮科,浅矣。下部虚寒之人,虽有湿证勿用。
《本草崇原》:白鲜臭腥色白,气味苦寒,禀金水之精,而治风热之证。主治头风,金能制风也。治黄疸,水能清热也。禀金气而益肺,故治咳逆。禀水气而益膀胱,故治男
子淋沥,女子之阴中肿痛。燥气属金,故治湿痹之死肌。水气主骨,故治骨属不可屈伸,及不可起止行止也。
《本草求真》:[批]泻
脾胃湿热。
白鲜皮专入脾、胃。味苦与咸,性寒无毒。盖阳明胃土喜燥恶湿,一有邪入,则阳被郁不伸而热生矣。有热自必有湿,湿yin则热益盛,而风更乘热至,相依为害,以致关节不通,九窍不利,见为风疮疥癣毛脱,疸黄湿痹,便结溺闭阴肿,咳逆狂叫饮水种种等症。诸症皆就湿热为论。治宜用此苦泄寒咸之味,以为开关通窍,俾水行热除风息,而症自克平。《肘后》治鼠痿已破,出脓血,用白鲜皮煮汁服一升,当吐若鼠子也。又陈延之治产后中风人虚不可服他药者,一物白鲜皮汤温服。奈世不察,猥以此为疮疡之外用,其亦未达《本经》主治之意耳。然此止可施于脾胃坚实之人,若使素属虚寒,切勿妄用。
《得配本草》:恶桔梗、茯苓、萆薢、螵蛸。
苦,寒。性燥。入足太阴、阳明经。除湿热,治诸黄,利九窍,通关节,祛风痹,行水道,疗疥癣,鼠瘘,退女人阴肿。
下部虚寒者,禁用。
《本经疏证》:凡草之根,多于花实后津气反本,方自坚实,独白鲜于花实后则虚耗,岂非取其极升长时津气反下行乎?凡草之气,无论香臭腥臊,多发于枝叶花实,独白鲜藏膻气于根,岂非取其剔幽隐之邪乎?故气之因下蔽而致上泄,病之因内不通而致外结窒者能主之。盖物莫能两大,优于此必绌于彼,头面多汗,咳吐痰涎,究竟所去者少。小便不通不爽,讵非所壅者多,此黄疸淋沥所由成。惟极于上者能使之下,斯上者解而下者亦解矣,且治病之法两源而归并一处,则当两路剿除,两歧而共出一源,则须直探一致。今内之结肿能缘隙而外溢,外之强直不得破结而内讧,此女子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只源于阴中肿痛者,可以专攻其内,而外自解也。凡上扰者多风,则下结者为湿,内壅者惟热,则外溢者是风,臭之膻者本属风,既已藏于根柢,则可除上冒外迸之风。味之苦者本化燥,气之寒者本已热,既已讬于体质,则可除内郁下蔽之湿热。此其所致虽有两途,然湿热遏甚而拒风,风气阻碍而生湿热,在白鲜功用原可视同一辙,此四肢不安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之属风,时行腹中大热饮水大呼欲走之属湿热,不妨举一物而尽治之。
《本草分经》:苦,寒,性燥。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肠。除湿热,行水道,治风痹、疮癣。
《本草思辨录》:白鲜之根作羊膻气,膻属风,宜治在下之风矣。而其根于四、五月花开之后,即虚恶无用,是未花之前,其气上注必力,且采于二月,风木司令,自于治头风极合。至味苦化燥,气寒已热,又能于湿热大展其用,治淋沥阴肿者,根走极下之验也。治黄疸湿痹者,皮走肌肉之验也。治四肢不安腹中大热饮水者,皮黄白入肺胃之验也。用之于湿热,不必挟风,用之于风,不必挟湿而必挟热,否则于是物无当矣。
【现代药理研究】
1. 白鲜皮有抗菌、驱虫作用。体外试验表明,白鲜皮1:4水煎剂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多种皮肤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白鲜内酯有祛虫作用。
2. 白鲜皮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①兴奋心脏。白鲜碱可兴奋离体
蛙心,使心肌张力、心脏输出量及搏出量增加,还可使
兔离体耳部血管收缩。②抗
心律失常,其有效成分是
花椒碱。③升血压。所含
茵芋碱有
麻黄碱样作用,能使麻醉
猫血压上升,并能扩张冠脉,增强
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
3. 白鲜皮有抗炎作用。
4. 白鲜皮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白鲜皮多糖能明显促进正常小鼠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重量的增加,提高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5. 白鲜皮对子宫和肠平滑肌有影响。白鲜碱对家兔和豚鼠子宫平滑肌有强收缩作用,茵芋碱也能加强猫或兔的在位子宫收缩,加强肾上腺素对子宫的影响,白鲜碱对于催产素所引起的大鼠子宫收缩有抑制作用,而茵芋碱作用相反。茵芋碱能抑制小肠收缩,崖椒碱能抑制氯化钡所致离体回肠痉挛,崖椒碱及茵芋碱还能松弛奥狄氏括约肌。
6. 白鲜皮有耐缺氧、抗疲劳作用。
7. 白鲜皮有升白细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