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第98条原文疑解---陈文照
宋本《伤寒论》第98条原文为‘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之,食谷者哆’.对于本条原文,历代绝大多数注家把它作为柴胡疑似证或禁忌证理解.惟近人林伯良、郭子光对此提出质疑,陈述自己之觅,认为本条为辨柴胡汤应用,当属柴胡汤证范围。阎德新亦把本条前半部份归入
小柴胡汤适应证.本人完全同意这一观点,只是在原文的具体理解上略有出入,兹就本条原文疑难之处作。补充分析:本条原文所讨论的主要内容为不典型小柴胡汤证,是湿热型小架胡汤证,亦即小柴胡汤重证.本条病证有个转变过。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为湿热黄疽前期.因感受风湿之邪略有化热但不明显,故脉见迟而浮弱。此脉迟是由于湿邪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非寒邪凝滞所致.须知《伤寒论》中的迟脉并非一定指在分钟六十次以下的脉象,凡是脉搏稍微慢一点概称迟脉,故迟脉并非专主寒证,里实热证、湿证也可见到.如除本条外,195条
阳明湿热证、208条阳明里实热证也均提到迟脉.脉浮是由于风湿之邪尚在体表所致,脉弱为正气较虚。风湿在表,卫阳被遏,则见恶风寒.风湿阻滞略有化热,故见手足温而不冷.此证似风寒表证而实非风寒表证,故虽有恶风寒、脉浮,但无
发热头痛等症。”医二三下之,毛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为前证误下后之变证,即湿热黄疽期,亦即不典型小柴胡汤重证,是本条原文的主要内容.由于医者误把前证“手足温,作为里热实证而屡用下法,以致风湿之邪完全化热入里。湿热内蕴,脾胃被困,受纳失司,则见不能食;中焦湿热郁久,影响肝胆琉泄,肝胆气机阻滞,则致胁下满痛,胆道受阻,胆汁排泄不畅而外溢肌肤及目,故见面目及身黄:湿热内阻,气机不通,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故致小便难。见症各一而病机相同,均由湿热内阻,肝胆郁滞所致,故治当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仲景选用小柴胡汤。因属权宜之计,故曰与柴胡汤,而不曰“小柴胡汤主之”一根据病症与病机,本人认为若能合
茵陈篙汤,则效果将更为满意.目前临床对于湿热黄疽有发热者亦常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只是较少单独应用而己。”反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为柴胡扬禁忌证。湿热黄疽柴胡证用柴胡汤治疗后,绝大部份病人可获痊愈.如若湿热郁遏较甚,热毒内炽,或影响肠道气机,用小柴胡汤后湿热下趋肠道,兼以气机阻滞,则可见里急后重之症.此时由子湿热内结较甚,阻播部位又偏下,主要在肠道而不在中焦,故不可续用小柴胡汤,此属小柴胡汤禁忌证之一。需要说明的是此‘必”字乃假设之词而非肯定之词,应理解为如果、果真、假如的意思,切不可误解为必定之意.正因为湿热型柴胡证用小柴胡汤治疗是正确的,故药后出现下重也是有条件的,并非无条件必然下重。若误认为湿热黄疽用小柴胡汤后必定下重,则难免不入湿热黄疽为柴胡疑似证之歧途.另外,对于此处的标点应注意,即在“后必下重”前用句号而在其后用逗号,以使本症与下句”本渴饮水而呕”并列作为柴胡汤禁忌证“本渴饮水而呕”之‘本”有原先、本来之意,即在使用小柴胡汤前.渴欲饮水而呕,表示不仅湿热阻滞肝胆,而且气化失司,水饮内停,故不可用小柴胡汤,当清热利湿、通阳利水合用.一“后”一“本”,一后一前.均属小柴胡汤禁忌证,是见辨证之细微.从而可以反证,若原先湿热阻滞不兼揭欲饮水而呕或未出现下重,均可用小柴胡汤治疗,证属不典型小柴胡汤证。此乃以异推常之笔法。
“食谷者哕”属于附注,补充说明下重或渴饮欲水而呕的病证,若强使其食或误给以小柴胡汤,则谷食或汤汤药一入胃便可出现呢逆之变症.此乃胃气不和,受纳失职,
胃气上逆所致。从文字上看,虽只提及“食谷”而未提及“服汤药”似乎
呃逆只是食谷后所引起而服汤药后不会发生。但从上下文联系来者,此‘食谷”当包括服小柴胡汤和服水谷,故呃逆为食谷与服小柴胡汤后所出现的共同变症。前提为湿热阻滞肝胆兼水饮内停中焦或湿热塞滞肠道、气机不利。
综上所述,本条原文有几个转变过程,辨明不典型小柴胡汤证及小柴胡汤禁忌证.然总以论述不典型小柴胡汤证为主题、兼论小柴胡汤禁忌证是为了更加突出不典型小柴胡汤证.知其所论主次轻重,方能全面正确理解原文精神.补述笔者管见,以纠历代承袭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