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黄帝内经:我中华天人合一之绝学-----黄元吉道法指要精华录(你的性、命是究竟什么)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天人合一绝学,黄元吉仙真丹法精华。第三篇:

一分为二详解:我之真性:元神真意。
                    我之真命:元炁胎息。
日常应事接物之玄关,真意之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附:睡诀
一        真命        元炁        胎息
先天一炁分阴阳之真阳       

元炁,母炁也。胎息,子炁也。元炁与胎息名虽二,而实一也。
        若无先天元炁,则后天之胎息无以生。无后天胎息,则先天元炁无由寄。欲招先天元炁,必凝神调息,久之凡息顿灭,先天胎息自在个中,而元神元炁自寓此中,一来一往,阴阳造化,充满于一身内外,则跳出天地之外,而生死由我矣。                                                                                                                                【4-23】
        学者只要能停后天凡息,则生死之路已绝。能停后天凡息,即见真息,真息即真炁,同一炁也。发则为呼吸之气,藏则为真一之炁。此气一伏,即结丹矣。学者务要日夜凝神调息,久久自断凡息而见真息,如此即仙。
药即真一之炁,火即丹田神息,以神息运真炁,方能透彻一身上下中外,即古云:抽添汞,还精补脑,以虎龙。
真药,即先天真一之炁。其在后天,即元精元炁,所谓真阴真阳形而为真一之炁。                                                        【2-28】
胎息,即元始虚悬一炁,落在人身,即胎息,即天地灵阳之炁。
仙家逆练,必从凡息而复还胎息,以此胎息变练形骸浊垢,日充月盛,所以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学者务必练出胎息,色身方有主宰,且有变化之妙。
此胎息是父母未生前一点太极,既生后一点元阳,在天为天枢,在地为地轴,在人为北斗。人身有此北斗,而后可以长生,所谓真阳一炁之动,即此胎息所积累。
学者第一要积胎息,不但却病延年,即仙体亦于此固结,以丹即胎息之所凝也,神仙即胎息之所成也。胎息之在人身,最关紧要,生等切勿小视。                                                【5-24】
尤其要知此个胎息非同寻常,是父母未生前一点元炁,既生后一段真灵,在天为枢,在地为轴,在人为归根复命之原,人欲希贤希圣希天,舍此胎息,无以为造作之地。此个胎息,诚修炼之要务。
果能以神入气,练息归神,虚心以听气息之往来,庶几神依息而立,气得神而融,未生前一团胎息可得而识。
若但粗定其息,凡息暂有停止,未入大定,此胎息尚非真也。
人到胎息真动,真息冲融,流行于一身上腾下降,一身酥软如绵,美快无比,其快畅真难以名状。                【2-11】
人身炁机之行,作为万类,参赞乾坤,非胎息不能立。
真阴真阳合化为精华一炁,即药也,神仙大药,只此一味。此药即可制伏后天魂魄之灵,使之浑浑沦沦,还于太极。                                                                                                                                【4-20】
其功始于守中,其成始于胎息。
胎息是凡息停时那丹田中真阴真阳元神元炁融会一团、混成一炁,氤氤氲氲、蓬蓬勃勃,若开若阖,若有若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想象之而有迹,恍惚之而有形者,此殆人生之始炁,人非此炁不能生,欲成上品之仙,亦离不得此炁为之主,欲结神丹成就不老之躯,非养胎息不能。若有一点凡气夹杂,凡神外驰,则神必外游,气必外泄,不能聚而不散。盖后天精气神皆有形质,便有气数,生死轮回势所不免。
        人能养此胎息,日夜以无为有为、无思有思之真意保守之、团聚之,即结成灵胎而为元神,殆至十月形全,上透顶门,直冲霄汉,遨游天外,直顷刻间事耳。                                【79】
        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练不神神。无息之息方为真息,不神之神斯为至神。
真息,即丹田中悠悠扬扬、旋转不已者是。
真神,即无思无虑之中,忽而有知觉,此为真神。
学者欲采元炁以化元精,欲升真铅以制阴汞,使之返还乾性,仍成不思不虑之元神,非采先天元息不能,元息在丹田,若有若无,不寒不暖,此无形之神火自能变化无穷,神妙莫测。
有形之息皆凡火。真火生神,凡火伤身,其为身心性命之害,不可胜言,断没有后天凡息一出一入,往来迭运而可成丹也。                                                                                                        【1-11】
古云:“勿忘勿助妙呼吸,须从此处用功夫,调停二炁生胎息,始向中间设炉鼎。”此知,未到凡息停而胎息现之时,则空安鼎炉,枉用火符(进火退符),终不能成丹。即说有丹,亦幻丹耳,不但无以通灵,以之却病延年亦有不能。
呼吸息,真息见,胎息生,元炁融,元神出。【1-17】
总要将后天凡息停止,不可丝毫运用。盖后天之息,凡火也,凡火伤人,不可用他,必须以先天无形无象神息者为主,纵有后天之息未止,我亦不理他。
殆至三元混合,返乎太古之天,此时用火无火,几于大化流行,上下与天地一也。                                                                【1-28】
若问丹是何物?即我丹田中氤氲元炁是也。此元炁与我本来不二元神会合一处,即是返还太极无极,父母未生前一点天命。                                                                                                                【38】
元精无形,即寓于神炁之中,即元神元炁酝酿流行之精华。                                                                                                                        【4-24】
元精、元炁分之则二,合之仍一。以其动言之则为精,以其静言之则为炁,此炁之氤氲蓬勃者,皆后天有形之尸气,元炁附之而形,非元炁实有形也。知得此个元炁,则元神亦在其中。
在天地未有之前,只先天一炁而已。及太极一判,而三元分矣。                                                                                                        【4-22】
               

二        真性        元神        真意
先天一炁分阴阳之真阴
                                                                        元神
元神者,先天之元炁。
人受炁之初,从父母媾精时结成一点黍珠,此时氤氤氲氲,只有一团太和之炁,并无一点知识,然而至神至妙,极奇尽变,都由此一点含灵之炁之神从无知无识而有知有识,从无作无为而有作有为。此时天人一理,物我同源,体用兼赅,显微无间,故曰:元神。                        【72】
先天之性即先天虚无元炁。盘旋清空为元炁,既落人身为元神,要皆虚而不有。                                                【1-5】
元神无迹,元炁中至灵处,即元神。                【1-27】
元神者何?先天一炁未兆,炁即神,神即炁。
天地未生我时,此元神在于虚空,只混然一炁而已。以炁之精爽者为我之元神,炁之重浊者为我之形体。此炁是如何之灵哉!故曰:灵阳。
行功之要在于元神,即我身心之主宰。                【5-24】
玄关一窍,是我人练道丹头。真元心体实自玄关一窍寻来。
修养之时,忽然静定,一无所知,一无所觉。
突起知觉之心,前无所思,后无所忆,干干净净,即乾元一炁之本来面目也。
从此一念修持,采取、烹练、封固、温养,久久自成不测之仙。                                                                                                【1-6】
元神即无极而太极也。当其虚静无事,浑浑沦沦,无可名状。及炁机偶触,忽而感孚,跃然而动,此跃然一动之际,即是真正元神。《易经》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                                                                        【2-6】
修丹别无他妙,第一要认得自己本来面目。于静定之时,忽然觉得我心光光明明、不脱不沾、无量无边,而实一无所有,此即明心见性,实实得先天面目也。
但初见此景,不免自惊自喜,生一后天凡心,而先天浑沦之元神却又因此凡心打散。知否?                        【4-5】
神则无所不照而无物不知者也。神非思虑之神,乃由混沌之后无知无觉时,忽而有知觉,即真神也。
我于是主之,不令游思妄想参杂其中,只一心无二心,只一念无二念,即元神主事,识神退听也。【3-9】
天心为主,元神为用。
天心即寂然不动之中而有一个主脑。元神即感而遂通之后并不知所从来,一灵炯炯,万象皆空,此皆自然而然。
唯于寂然不动中而有一个主宰,不令外来之物纷纷搅扰,即练我之天心。及至感而遂通,亦要有个主宰,不令我之灵阳被物牵引而去,即练我之元神也。        【3-2】
我教学者于玄关一窍开时寻出那真灵乾谛之真人。须于万缘放下,一丝不挂之即,静久而生动机,不从想象中来,不自作为而出,混混沌沌之中,忽有一点灵光发现,此即我之元神。
此个真人,不离色相之中,却又不在色相之中,日用行为概是他作主张。如能识得元神,常为我身之主,自是所练之丹,必成天然大丹。
否则,不识元神,懵懵懂懂下手,焉能与天地同德,为万古不坏金仙。练虚一著,一私不有,万事无为,乃属自然之功。否有半私一蒂,当行烹练之功。        【5-9】
元神,修丹之总机括。
药生无此元神,是为凡精无用,不能结胎。还丹无此元神,是为幻象。我窃怪世之修士徒知精气为宝,不知元神为主,纵说成药,亦不过保固色身而已,岂能成圣胎哉!
我今为学者道破,所谓烹练阳神者,即此元神采而服食之,日积月累而成之者也。可知炼丹者,即练此元神一味为主。此是上上乘法,以成金液大还之丹者。最上乘法纯是元神一件,虽不离精气二者,然不过为之辅助而已。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忽感忽应,忽应忽止,是即元神作用。
不能随应随忘,其中稍有计较,是谓现在心。若未动时,先存预料,是未来心。若已动后,犹怀追忆,是过去心。                皆不名元神。
此元神亦清清静静,无染无杂,一心一德之真意。
其静也,元神主之。其动也,元神主之。及其采而为药,亦元神为之运用而旋转也。元神之用,诚大矣。一日十二时中,常动常觉,常应常静,不怕他万感纷投,俱是此个元神作用。切莫加一意,生一念,否则落于后天,那一点灵光反隐而不见矣。                                                        【2-6】
我故教人于无知无觉时寻玄关一窍,良以此时与天地一体,与虚空一致,唯有一无所知,一无所有,扫却一切尘缘,而个中消息自见,灵妙自生。混混沌沌中,忽而一感而动,此时天理纯全,毫不挟带后天识见。此“一觉”,诚为天地人物之根源。如能稳立脚根,端然行去,即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无思无虑而出者,元神。
有作为见解、自色身而出者,识神。
元神自虚无中来,识神从色身中出。元神无形,识神有迹。元神用事,识神退听,识神亦化为元神。识神用事,元神隐没不见,元神亦化为识神。
既明得元神生于虚无,我于是正本清源,务令内外三宝闭塞,不许一知一见从有形有象、有思有虑而出,如此操持涵养,久久尸魄之灵皆化为清静元神,所谓“化识为元,转阴成阳”者此也。                                                                                                        【72】
思虑未除,纵行为得当,亦是有为而为,殊非虚无之本体。何也?有为而为者,识神。无为而为着,元神。识神用事,元神退听。元神做主,识神悉化为元神。此理欲之关,不容并立者。日用事为,视听言动,无在不有元神作用,但有意者属识神,无心者属元神。                                                【1-27】
凡心有生灭、有无等相,或因缘而起见,或随境而生心,种种变幻,不可端倪,此之谓私识之心,不可为修道炼丹之本。
玄关一窍开,忽然一觉,大觉金仙即在此一觉之中。真心之觉,不因缘起,不自境生,湛然常照,真净妙明,所谓“能应万事,无有滞碍”者此也。虚而有觉,觉而常虚,随缘以应。学者不必另寻真性,但能虚静即是性。知得虚静,了无物事,即是见性。我以无思无虑、勿忘勿助处之,即常常见性,而性常在我。
        以后,尽管从“虚静觉常”四字用功,即可。【5-15】
今将本来人一点色相指出,即动而浩浩,静而渊渊,一团炁机流贯周身者是。丹田之中觉得有一团氤氲冲和恬淡之机在内,即本来人现象也。
        即古人云:精炁神三宝合一者是。                                【5-12】
吾道教人,必以心光目光了照丹田,是千真万圣返本还源,归根复命,滴滴归源之正宗。调养久久,丹田中觉有一团氤氲冲和活泼之机在内,上下往来,周流不息,活泼不滞,流行自如,即本来人现形也。
时时以精炁流行为主,虚无不著为用,则在在处处都是我本来人现象矣。                                                                                        【3-15】
不从虚无中养出一个灵明妙觉洞彻内外之神出来,则无主宰。无主宰,虽日夜勤行,到头而无用也。学者务先将万缘放下,去知觉之妄,果然一无染著,空空荡荡,鸿鸿濛濛,无可端倪,此为本性见矣。本性一见,又要有个觉心,照而不照,不照而照,此即主宰常存,昔人谓:主人翁。有此主宰,炼丹可成。此个主人翁,实为炼丹之主帅。
总之,神仙之神妙无方,变化莫测,还不是此一点虚寂之性、灵应之神为之做主。只此一念虚静,莫管二念,即是性在。此心常常了照,稍有闲思杂虑,我能随时觉照,自古神仙亦无非此一点觉照之心造成。切勿轻视此觉照也。【4-15】
元神在人身中,藏于何处?此三处,皆元神之所栖。
一                方寸之地为元神所居。众人守神于方寸之地,耳目得入而摇其精。
二                天谷元神,守之自真。何谓天谷?盖人头有九宫,中有一所,名曰天谷。能将元神安置其中,毫不外驰,则成真证圣在此。所以,《黄庭经》云:子欲不死修昆仑。此可见守此天谷有无限妙蕴。{我昨日教栖神泥丸,只须一点神光默朝上宫,不可太为著意,著意则动后天浊气。(最后此句出自2-11)}
三                玄关之内为元神之宅。
修士集神于玄关一窍之间,耳目无门而窥其隙。如此看来,下手之时,即当集神于玄关一窍中,混混沌沌、杳杳冥冥,无人无我,无天无地,方能养成不二元神。若不藏于隐幽之地,而常于方寸中了了灵灵,未有不驰于尘情俗虑而日夜无休息也。                                                                                        【2-10】
        真意
静则为元神,动则为真意,元神与真意一也,不过动静之分(而称呼不同而已)。                                                                【1-5】
在天地为无极、太极,而太极之在人身,静则为无声无臭不二之元神,动则为良知良能时措之真意,主宰阴阳之炁,运行造化之机。                                                                                                【50】
        真意者,炼丹之要。然真意不得真正元神,则真意从何而始?惟于玄关一窍开之初,认取这点真意,于是返而持之,元神所流露,即是真意,亦即得其一而万事毕之道。【38】
        混沌中无念虑,无知识,忽而“一觉”,即是我不生不灭之本来人。
把持此觉,方能免却轮回,不受阴阳鼓铸,不为鬼神拘滞。若另起一念,生一见,就是后天识欲之神夹杂其中。要之,神一也,有欲则为二矣,三心二意,即是杂妄根尘,所以有生死之路。唯有一心、无二念,有正念、无妄心,道在是矣。人能以把此一刻为主,以真觉为用,道不远矣。        【65】
玄关一窍乃天地人物发生之本。
学者欲求天仙,必先从杳杳冥冥,虚极静笃之后,寻出我未生以前一点太虚之体以为丹头,方不落边际。不能前后两空,亦非我虚无妙象、真元心体。果能认得这个无染无著、一空所有之物,又必以灵觉之神为之主宰,方能成就一个大觉金仙。
此一觉在何处寻?务于至阴之中,恍恍惚惚时,了无知觉,忽而有此知觉,无事安排,杳冥冲醒,方是清清净净,无知无识之真觉。若稍有意想知识,夹杂后天之神,则非真觉,不可以为我千万年之主宰。故曰:静时固非,动时亦非,其机在静极而动之初,其间只一息耳。
无心无意,偶而有知,谓之真觉。迨一觉之后,我必加意用心调停蕴蓄于其间,则为真意。所以无心忽觉为真觉,一心内守为真意,然意发而心仍无物,始为真意,与我先天一点真觉不甚相远。
学者欲采药炼丹,除此“一觉”则无本,除此一意则无用。真意实从此一觉之后,只一心无二念。古人云:游思杂念,非真意也。                                                                                                【2-23】
采阳是采取元神也。采取之阳,元神也。采取之神,真意也。以真意采元神,由此聚精累气,锻之炼之,则元神日壮,而金丹可成。                                                                                                【2-7】
修炼必先凝神合气,此身此心浑无一物,忽然一觉而动,以我之元神化为真意主宰二炁之回旋,而后二炁之实仍不外太极之虚,所谓真阴真阳结为一黍米之珠。                【3-21】
神之动也,以物之感而通,非神之无故自动也。其静也,以物之无感而敛,亦非神之恶动常静,其感其应,概因乎物,全不在己,所谓常应常静,常静常应,即是还虚之真谛。                                                                                                                                【1-27】
真意从何而得?必将心地打扫干干净净,不知不觉入于恍惚杳冥。从此无知之际,忽而有知,无觉之际,忽而有觉,此即先天之真意。
古云:真意之意,方能成丹。有真意,然后阴阳得其真,得太极其理。尤须知真意之意,意之前无意,意之后无意,此即真意之前后际断也。从此一知,一知之后不复见。从此一觉,一觉之前(一)无(所)有焉。                                【2-21】
至人借此一觉以返本还源,归于静定海中。认得一觉,从此一觉之后不容再觉。举凡一切事物前来,不必另寻意见,惟听我一觉之真,是非善恶平常应去,自然头头是道,无处不是中和,无物不归化育。
但从此一觉一动,将神气合而为一,还丹在此,成仙证圣在此,赞天地之化育,参造化之经纶,亦无不在此。
神气间隔,无由得感孚之妙也。
凡人因此一觉生心起事,入于沉沦狱底。                【5-18】
思一过即置之,行一念即忘之。                                        【2-2】

——丹经印证——
李涵虚;真意者,虚无中之正觉。灌注上下,必以元神斡运乎其间。
元神与真意,实有体用之分。杳冥无为,静中宰运者元神。从容大雅,理事不乱者真意。元神为丹君,真意为丹使。元神无为,而真意则有为。元神无为无不为,真意有为有以为。元神主静,真意能动也。
有时当以元神守中宫,而或以真意代之,不可。有时当以真意守中宫,而或以元神代之,不可。(请参阅五篇灵文:神守玄宫,意迎牝府。)
张三丰:神要真神,方算先天。真神者,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如何辨得真?诀曰:玄关火发,杳冥冲醒,一灵独觉者是也。丹家云:一念从规中起。又云:微茫之中,心光发现。定中生慧,一意斡旋。即真神,即真念,即真心,即真意。真神从不神中练出,学者知之。
阳里真阴,即是自己元神。阴里真阳,即是身中元炁。不知真阴真阳同类,万万无成。
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
人身造化同天地,故人身亦有真日月,道在迩,人何求之远也!(注意张三丰同类为真阴真阳之说。与女子何干??)
张紫阳:
坎离若还无戊己,虽含四象不成丹。
只缘彼此怀真土,遂使金丹有返还。
黄婆自解相媒合,遣作夫妻共一心。

陈撄宁:丹道有风必有火,炁动神必应,阳炁发生,阴神必同时而应。阳炁发动时,则元神亦随之而动,炁到人身某处,神亦同到某处。此时炁与神已不可分离,言神而炁在其中,言炁而神在其中。人身精气神,原本不可分,道家性命双修,将精气神混合为一,神在是,精在是,气在是,分之无可分。合乎太极者,即神气合一,阴阳相纽也。
丹家之土何谓?即真意。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若无真意去融合贯通,混而一之,则木魂之青,火神之赤,金魄之白,水精之黑,各居一方,分离散失,永无成丹之望。
性光,真土所生。
田诚阳:人能时刻保持不灭元神,退去识神,返归先天,则随时随地皆在道中。盖道无处不在,德无时不修。不修自修,方为妙境。功夫之效验,归根结底决定于静定之力。                        直悟先天,乃由中道入手,舍弃阴阳动静之执著,顿悟直超。其法以“先天地生”为体,自然而然为用,存神养性,与道合真。               

元神        真意        元炁        胎息        之关系
万象咸空,一灵独照,此为真意。
一觉而动,一阳发生,此为元炁。
采药炼丹,不过练此性命二者。                                                                                若无真意,性将何依?若无真炁,命由何修?以真意采真炁,两者混化为一,即返于太极之初,此谓之丹。
盖无为是天性,有作是天命。无知是元神,有觉是元炁。
天地间,非二则不化,非一则不神。
故无为之中又要有作有为,无知之内又要有知有觉,方不堕空,不著有。殆至功力弥深,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久之空色两忘,浑然物化,此与道大适矣。                                【47】
要知金丹玉丹,虽借后天精气神,而成仙证圣,此却一毫也用不着。古云:太和所谓道。虚无即道。可见学者不悟虚无之理、太和之道,纵使练精伏气修入非非,亦与凡夫无别。
所以我道炼丹,必须以元神为主,元炁为助神之用,以真息为炼丹之资、炼丹要具,真意尤为真息之主宰。
若无元神则无丹本。
若无元炁则无丹助。
既得元神元炁,不得真正胎息,则神炁不能团结一处,合并为一以返还太素之初。
既得元神元炁,又有真息作用,使之攒五簇四,合三归一,然非真意为之主帅,必然纷纷驰逐,断无有自己会合而成丹。
真意又自何而始?必从虚极静笃,无知无觉时,忽而炁机偶触而动,始有知觉之性,此即真意之意,非等凡心凡性,故古云:“仙非他,只此一元真性修之而成。”
切不可起大明觉心,使金木间隔、坎离不交。【62】
真意为炼丹交合之神,真息为炼丹交合之具,要皆以神气二者合之为一而已。
不得先天神息采取烹练,进退温养,则先天元性与先天元命不能自己会合为一,攒五簇六而成金丹。无真息,则真炁不能自升自降,会合温养,结成玄珠。
既得真息,若无真意为之号令,摄持严密,则真息亦不能往来进退自如。故曰:真意者,炼丹之要。
然真意不得元神,则真意又从何而始?惟于玄关一窍开之初,认取这点真意,此得之。元神所流露,即是真意,亦即得其一而万事毕之道。学者认得分明,大丹之本立。【38】
修炼要诀,不过以虚(先天一炁)为君,以阴阳(真阴真阳)为臣,以(真)意为使。识此三者而次第修之,神仙大道尽于此。
虚乃活活泼泼,浩浩荡荡,浑浑沦沦,无量无边之虚,人能知此真虚,向身心上求之,得炼丹主脑矣。
阴阳乃人身中清空一炁、由一炁而分为阴阳者。
学者第一要明真虚,第二要知真阴真阳。盖不得真虚则不灵。不得真阴真阳,则不能变化无穷,生育不测。
然真虚得矣,真阴真阳得矣,若无真意为之运用,则阴阳不能返还而为太虚,太虚亦不能散而为阴阳,此所以炼丹之学以真意为主也。                                                                        【2-21】

三        日常应事接物之玄关
真意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应事接物之时,须把静中所修所得光景时常玩味可也。【2-1】
静处练命,动处练性。
何谓动处练性?动乃有事应酬之谓也。有事之时即是用功修性之时,对境而有返勘之念,如此随来随应,随应随忘,从前不思,过后不忆,当前称物平施,毫无顾虑计较,练性之功,莫此为最。                                                                                        【5-8】
静则守中抱一,动则因物随缘。                                                        【34】
苟能静而不能动,犹是无本之学。                                                【4】
犹镜之:物来则照,物去则已,因应随缘,空灵若此。【81】
一事之忆放,凡圣之别。
喜怒哀乐人所不无,但圣人处中得正,前后际断。当喜怒哀乐之临,临则应之,及事过境迁,淡然忘之矣。【5-27】                不知逆来顺受,即非载道之器,成道之资。        【5-26】
无论处静处动,有为无为,总总一个了照心常常知觉,即有主宰矣。不许此心一息游移,一念放荡。                【5-19】
动处练性,随时随处皆有天机勃发,总要在在发动,在在觉照。日间庶事应酬,不论为大为小,为人为己,均有前无所思,后无所忆,如心而出,因物以施,此即古云“无心之心即道心”。学者能从凡百事为,与静里无事时,用回光返照法,内不见有我,外不见有人,即玄关一窍、玄牝门立其基。总之收心于虚无炁穴之中,即如以火炼药,必要此时此情浑无一事,方是元神发动,与孟子乍见孺子入井怵惕恻隐之真心同一机轴。此所以心无其心,神即元神,始可以为炼丹之主帅。                                                                                                【4-22】
举凡日用云为,一切喜怒哀乐之生,皆我真机发动,我须回光返照,收之养之足矣。要之,此四端发动之初,出于无思无为者为真,有思有为者为伪。果能随时知觉,随时采取,则红尘中随在皆道机发现,无在非炼丹之所,无时非药生之候,亦随在皆修炼功夫。以道在人伦日用,不在深山穷谷也,特患人不知返而求之。                                                                【4-11】
学者修养之时,忽然静定,一无所知,一无所觉,突起知觉之心,前无所思,后无所忆,干干净净,即乾元一炁之本来面目。
玄关一窍,勿区区(只)于大静大定中求,然而小静小定,亦见天心之来复。
若人事匆匆,思虑万端,事为烦扰,无有止息。但能一念回光,一心了照,猛然一惊而醒,此即玄关一窍。
《唱道真言》:真元心体实自玄关一窍寻来,动静与俱,随时皆有,但非感动,无以觉耳。试有人呼子之名,子必应之曰:有。此一应是谁?虽曰是口,然主宰其应者,是真元心体,此一应间,直将真元心体凭空提出与人看,真善于指点者也。
总之,此窍只此息之顷,以前不是,以后不是。如人当闭寂之时,忽有人呼其名,猛然一应,即玄关矣。一应之后,判为阴阳两仪,又非玄关也。
玄关者,太极将分,两仪将判之时。动不是,静亦不是,其在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之间。所谓动静无端,玄关亦无端,学者须善会之。                                                                                【1-6】
尘情杂虑纷纷扰扰时,从中一觉而出,即是玄关。
思念纷纭,不可了却,我能一觉而动,即便扫除,此即是玄关。
念若纷驰,我即收回,收回即是。神如昏罔,我即整顿,整顿即是。足见人之修炼,只此觉照之心。                【38】
大凡行动应酬,常常用一个觉心。当闹之时,人声鼎沸,当前了照,蓦然一觉,撞开个中消息,胜于蒲团上打坐千百次。                                                                                                                        【3-16】
心中无物即是性,一心无二即是心。明之见之,必反观内照而后知也。
切勿于心无一物之时,又去思量:如何是心?如何是性?若是,则本明之心,本见之性,又因后天私识计较,反不明不见矣。                                                                                                【5-16】
修炼人多有静处已见道源,及至事物纷来,心为所乱,道即不存者多矣。此殆只知静中之道,而不知动处无非是道,是以静存而动散。识得道时,无在不是道机。即如遇亲则孝,遇兄则恭,前无所思,后无所忆,如心而出,不计利计功,此即天良勃发,突如其来。凡人不知保之养之,往往举念即是,一转念间又为游思杂念打散矣。保养又非有别法,我无喜无忧无好无恶,顺其自然,听天由命。                【4-21】
阳生之道,已非一端,总不外无思无虑而来。
举凡日用常行,或尽伦常孝友,或矜孤寡穷困,一切善事义举,做到恰好至当,不无欢欣鼓舞之情,此皆阳生之候。又或读书诵诗,忽而私欲尽去,一灵独存。又或朋友聚谈,相契天怀,真机勃发。更于琴棋书画,渔樵耕读,果能顺其自然,本乎天性,无所欲亦无所求,未有不悠游自得,消遣忘情者。此皆阳生之象也。
总要一动即觉,一觉即收,而丹药不难于生长。        【1-2】
铅亦有别。
命阳发生,静里修持之事,此积铅之一法。
若性地之铅,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由积义而生者是。
义之所在,不止一端。或于敦诗说礼而有得,或于谈古论今而有感,或于朋友相会而有所悟,或于游山玩水而有所见,更有型仁讲义,扶危济困,种种义举,偶然感附,忽的悟入大乘,人能于机关偶露之际,实实认得为我家本来故物,一眼窥定,一手握定,日夜用绵密寂照之功,如此之悟,是为真悟,此为集义妙法。
此为动处积铅,性中之玄关一窍发端。                                【5-9】
集义生气是去人欲以存天理之学。
金丹大道是化气质以复本来之方。
此中大有分别,何也?                                                                                                去人欲之学,洁流之学也。化气质之学,清源之学也。
盖人欲缘于后起,气质禀于生初,因气质之有偏,而后物欲因之而起,。若但去外物之诱,不化其气质之累,本源未清,末流安洁?如其气质未化,根蒂犹存。可见古仙于生初气质曾经神火锻炼,犹除恶----如除草而拔起根,不似集义之学只向外面驰求,而不知先从根株是拔也。                【5-1】

田诚阳:人能时刻保持不灭元神,退去识神,返归先天,则随时随地皆在道中。盖道无处不在,德无时不修。不修自修,方为妙境。功夫之效验,归根结底决定于静定之力。                        直悟先天,乃由中道入手,舍弃阴阳动静之执著,顿悟直超。其法以“先天地生”为体,自然而然为用,存神养性,与道合真。                                                                                                                                        养至虚极静笃,再看周围物象,恍如隔世一般,见如不见,此乃“视而不见”之真景象。


附:睡诀
陈抟
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
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卧,世无知音。
吕洞宾
高枕终南万虑空,睡仙常卧白云中。
梦魂暗入阴阳窍,呼吸潜施造化功。
真诀谁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学痴聋。
华山处士留眠法,今与倡明醒众公。               
张三丰                咏蛰龙
蛰法无声却有声,声声说与内心听。
神漠漠,炁冥冥,蛰龙虽睡睡还醒。               
西派海印子:陈希夷老祖,高卧华山,睡诀共三十二字,名蛰龙法。即心息相依之功夫,不过在睡中修之。睡中身心不动,天地真阳入我躯体,如甘露遍空,醍醐灌顶,周身酥软美快,和畅如春,酣融似醉。                               
田诚阳:瞑目安心卧,卧中有一觉,一觉常相照,照见我真我。此睡中真境界。
注:睡诀无他,心息相依运用于入睡而已,仍然是神气合一的原则,至于用何姿势,我以为不是太重要。
其实神气合一的原则,不但可应用于睡眠,亦可扩大于生活之时时处处,所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结束:纵观黄元吉真人全书,真可谓是至简至易。一句话:抓住一,二阴阳三元四象五行等等,皆在手掌之中。
李道纯之练虚歌,泄尽我仙家功夫,令人百读不厌,略作摘改,敬献于诸君:
练一歌               
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一里做功夫。
学仙虚一为丹旨,一中无我明天理。
道体虚一妙无穷,一运乾坤炁圆融。
阴阳造化一推荡,人若潜一尽变通。
还丹妙在一无谷,下手致虚守静笃。
一极又一元炁凝,一之又一阳来复。
采铅虚一无作为,进火以一为橐龠。
抽添加减总由一,粉碎虚一成大觉。
和光混俗忘人我,象帝之先只自知。
无画以前焉有卦,乾乾非上坤非下。
一间一点至虚灵,八面玲珑无缝罅。
若向真一一内用,自然阖辟应乾坤。
玄牝门开功则极,神从一出从一入。
出出入入复还一,平地一声春霹雳。
一霹震时天地开,一中迸出一轮来。
圆陀陀的光明大,无欠无余照四海。
一至无一绝百非,潜一天地悉皆归。
一里安神一里行,此是练虚第一机。
执一为本二自运,公开诸君一消息。
(完整的请去豆丁网搜《黄元吉丹法指要精华录》,文章复制过来格式、字体变形了。)

我先贤之丰功伟绩终将为世人所敬仰!!!
我中华天人合一之绝学光耀世界!!!
相关文章
 请教斑竹(有关返还功练习中的呼吸与松静)
 心胆气虚
 黄耆丸(《圣济总录》卷一○七。)
 胸背按痛吃什么药托出体表
 求助
 尿血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