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侣山堂 > 中医书籍 > 正文
医学启源:(十五)制方法

<<医学启源>>目录

字体:

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有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夫药之气味不必同,同气之物,〔其〕味皆咸,其气皆寒之类是也。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www.med126.com/zhuyuan/各有浓薄,性用不等,制方者,必须明其用矣。经曰∶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然,味浓则泄,薄则通;气浓则发热,气薄则发泄。又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凡此之味,各有所能。

然,辛能散结润燥,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酸能收缓,甘能缓急,淡能利窍。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凡此者,www.med126.com是明其〔气〕味之用也。若用其味,必明其味之可否;若用其气,必明其气之所宜。识其病之标本脏腑,寒热虚实,微甚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证而制其方也,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轻重缓急,大小反正逆从之制也。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此随病之所宜,而又赞成方而用之。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耦之制也。

去咽喉〔之病〕,近者奇之;〔治肝肾之病〕,远者耦之。汗者不〔可以〕奇,下者不〔可以〕耦。补上治上制以缓,缓则气味薄;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薄〔者〕则少服而频服,浓者〔则〕多服而〔顿〕服。又当明五气之郁,木郁达之,谓吐令调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令其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无壅滞也;金郁泄之,谓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谓〔制〕其〔冲〕逆也。凡此五者,乃治病之〔大〕要〔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启源>>目录

    相关文章
     三圣散(《圣惠》卷十三)
     地榆饮(《保婴撮要》卷七)
     顶旁1线
     第六节 失眠的预防
     前胡散(《圣惠》卷八十八。)
     预防中风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