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区在开展医改工作中大胆创新,以打破以药养医的旧机制、建立起体现公益性的新机制为重点,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历史债务,绩效工资实施“三七”比例,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服务质量全面提升,群众拍手称好。
医改成功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就是老百姓的认可度,目前老百姓的最大呼声就是期盼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基层医疗回归公益,让医生集中精力干工作,不再为创收等分心。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除了打破以药养医旧机制和引入竞争择优的激励机制外,还务必处理好“人治”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基层医务工作者队伍。
老百姓看病一是要便宜,二是看重疗效。为了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政府在制度上进行了不少尝试,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收支两条线”,不用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以药养医机制在基层逐步消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由政府管理,其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等业务经费由政府支出,实现收支两条线。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补助,但不等于政府要大包大揽,把包袱移到自己身上。这也不符合医疗改革的方向。要取得预期效果,改革更需要创新体制作为匹配,既要确保老百姓受益,又要让基层医疗机构焕发活力,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找到重点突破口,深化医改。惠阳区大胆地在医护人员分配制度改革上做文章,将基础性工资和奖励性工资比例定为3:7,这一考核机制打破“大锅饭”,使医务人员积极性明显提高。老百姓看病花费少了,医生收入增加了,两者并不矛盾,双方实现双赢。
如今,老百姓看病总爱往大医院跑,这不是因为基层就医费用太贵,而是他们认为只有到大医院才能找到让其放心和满意的医生。背后的问题就是基层医疗机构无法提供让老百姓放心、满意的医疗服务。总的来说,基层就医的问题不是“难”或者“贵”,而是水平较低。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医改的成败,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政策支持。据相关媒体报道,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已占因病死亡总人数的85%,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需要的是日常社区诊疗和护理。而大医院的医生不愿到基层去,基层需要的全科医生十分紧缺。人力资源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政策支持不到位,这都是制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障碍。
让基层医疗回归公益,既需要基层医疗机构完成自我改革,也需要老百姓信任基层医疗机构。体现基层医改的公益性,不但要让基层医疗机构远离功利、回归治病救人宗旨,还应当发挥好基层医疗机构作为预防疾病和指导养生保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医疗资源的过分集中,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基层优秀医疗人员太少,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让老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产生足够的信心,政府除了给予财政支撑外,还应竭力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较为先进齐全的医疗设备和较高水平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人员,另外,要加大对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教育培训,使基层医疗机构不断得到高素质的人员补充,这对于提升其医疗公信力至关重要,也为其回归公益提供强大的保障,最终达到惠及广大群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