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卫生资格考试需要大家提前做好准备,特为广大考生搜集中医骨伤相关资料,请大家及早复习。
对伤肢诊查时,可用带尺测量其长短、粗细,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角度大小等,并与健侧作比较。通过量法进行对比分析,能使辨证既准确又具体。
(一)肢体长度测量法
测量时应将肢体置于对称的位置上,而且先定出测量的标志,并作好记号,然后用带尺测量两标志点间的距离。如有肢体挛缩而不能伸直时,可分段测量。测量中发现肢体长于或短于健侧,均为异常。四肢长度测量方法如下:
1.上肢长度 从肩峰至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2.上臂长度 肩峰至肱骨外上髁。
3.前臂长度 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
4.下肢长度 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躁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使用)。
5.大腿长度 髂竹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
6.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至内踝,或腓骨头至外踝下缘医学全在.线提供。
(二)肢体周径测量法
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如下肢常在髌上10~15cm处测量大腿周径,在小腿最粗处测定小腿周径等。通过肢体周径的测量,可了解其肿胀程度或有无肌肉萎缩等。肢体周径变化可见如下几种情况:
1.粗于健侧较健侧显著增粗并有畸形者,多属骨折、关节脱位。如无畸形而量之较健侧粗者,多系伤筋肿胀等。
2.细于健侧多为陈伤误治或有神经疾患而致筋肉萎缩。
(三)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法
可用特制的量角器来测量关节活动范围,并以角度记录其屈伸旋转的度数,与健侧进行对比,如小于健侧,多属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测量关节活动度时应将量角器的轴心对准关节的中心,量角器的两臂对准肢体的轴线,然后记载量角器所示的角度(没有量角器时,也可用目测并用等分的方法估计近似值),与健肢的相应关节比较。目前临床应用的记录方法多为中立位0°法。对难以精确测量角度的部位,关节活动功能可用测量长度的方法以记录各骨的相对移动范围。例如,颈椎前屈活动可测量下颏至胸骨柄的距离,腰椎前屈测量下垂的中指尖与地面的距离等。
1.中立位0°法先确定每一关节的中立位为0°,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0°,完全屈曲时可成140°。
2.邻肢夹角法以两个相邻肢体所构成的夹角计算。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180°,完全屈曲时可成40°,那么关节活动范围是140°(180°-40°)医学全在.线提供。
(四)测量注意事项
1.测量前应注意有无先天、后天畸形,防止混淆。
2.患肢与健肢须放在完全对称的位置上,如患肢在外展位健肢必须放在同样角度的外展位。
3.定点要准确,可在起点及止点做好标记,带尺要拉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