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关键词】脊椎骨折;角度Dick;椎体高度;椎管容积
内容摘要:
【摘要】目的 总结角度Dick系统在治疗爆炸型骨折中对恢复椎体高度和椎管容积的作用。方法 采用角度Dick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在1997年7月至1999年10月共应用27例,全部通过术前及术后X线平片、CT扫描片,来观察、测量、对比椎体前后高度和椎管容积的恢复情况。结果 恢复椎体高度和椎间隙宽度达90%以上,椎管前后径增大最小0.4cm,最大1.0cm,随访10~16个月,神经症状改善有效率100%,不全瘫者全部恢复,完全瘫者部分恢复。结论 角度Dick可在后路手术中,解决脊椎曲度和脊髓前方受压问题,使病人损伤小、康复效果好。
论文内容:
对于脊椎爆炸型骨折的治疗,以能够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和椎管的容积,为日后临床效果明显好转的关键。笔者自1997年7月~1999年10月采用角度Dick系统治疗脊柱骨折27例,取得较好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27例,其中男18例,女9例,年令25~56岁。胸椎3例,胸腰段19例,腰椎5例。爆炸型骨折18例,骨折合并脱位9例。椎体高度前高丧失2/3者21例,丧失1/3者6例,后高丧失1/2以内者16例,丧失1/2以外者11例。骨块侵入椎管,使椎管容积<50%的19例,70~50之间的8例。全部有神经障碍症状,完全性截瘫者13例。伤后12小时就诊者5例,24小时者10例,24小时以上12例。
1.2手术适应证 ①胸腰椎骨折或脱位,合并脊髓损伤者。②爆裂骨折:椎体前高降低1/3以下。③后突畸形Cobb角>30°,侧陷>15°者。④CT平扫显示椎管狭窄 T11、T12>35%,L1>45%、L2>55%,并有骨块突入椎管者。
1.3手术方法 四点支撑架上俯卧,局麻,后路进入。准确判定伤椎相邻上下椎的椎弓根后方解剖定位的标志后,掌握好矢状位和冠状位两个方向的角度,进行锥孔分别置入4枚5~10度增强的椎弓根钉。然后根据狭窄程度对伤椎板切除减压,上下关节突融合。安装连接杆,向两侧旋紧螺母,使压缩椎撑开恢复椎体高度,锁紧两端螺母,并将所有螺母附件夹闭。
2结 果 例行术后X线片检查,显示复位均满意,脱位完全恢复,矫正椎体高度及椎间隙宽度恢复达90%以上。CT提示椎管矢状径增加最小0.4cm,最大1.0cm,随访10~16个月,平均12个月,有神经症状者恢复有效率达100%。不完全瘫者全部恢复,全瘫者均有部分恢复。取出内固定器8例,均在10~14个月之间。全组病例无一例松脱、断钉及角度和高度丢失现象发生。
3讨 论
3.1恢复椎体高度及椎管容积的重要性 椎体爆裂骨折造成的向四周碎裂蔓延,并向后的骨块突入椎管,使脊髓及神经根受压,造成程度不等的神经功能障碍,是本项损伤的主要问题。因此,恢复椎体必要的高度和扩大椎管容积是脊椎爆裂骨折治疗的重要目的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脊髓能否消除来自前方的直接压迫和恢复脊柱自身愈后的稳定性问题。
3.2角度Dick在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角度Dick由于其有向上下撑开的一定角度和自身椎弓根钉的增强性使脊椎能够在术中复位时使脊柱纠正并销毁不利的后突畸形,使前柱压缩的椎体恢复高度,并在撑开过程中能够保持是平稳的使椎体前后均匀地拉开。此间的作用有三: ①使爆裂的椎体普遍地恢复原高度。②使后纵韧带呈紧张状态,促使椎管内骨块向前移出。③椎间隙扩大使间盘组织回缩。
3.3与其它椎弓根固定方式的比较 ①Dick钉:原始Dick固定方式的结构较复杂,活动关节较多,从表面上看调节能力多且符合道理,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受脊柱及周围应力的干扰,很难达到理想的调整结果,使固定的强度下降,且恢复骨折椎的能力较低。②Staffen钢板:由于其是钉槽结构,我们体会其固定牢固程度有余,而对恢复椎体高度和椎管容积能力有限。③其它钉杆结构的椎弓根钉:有些固定器其角度连接时易松动固定效果丢失,撑开力小,而且其连接杆远离正中,对切口关闭及骶棘肌有一定的影响。
3.4角度Dick操作时的要点 在手术过程中显露椎板后一定要先置钉后减压,因为,当椎板扩大减压后,破坏了原脊柱后方的正常解剖形态,使标志定位不明显,易错定间隙。我们体会最深的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置钉并不困难,费时费力多在安装连接杆时,因杆部有向外的角度,而置钉后的角度随脊柱后凸,形成的是向内的角度,两者正好相反,所以给插杆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经验有三:①如果角度相差不大,可两钉同时插入,轻许锤击杆端,使钉尾露出1-2个螺纹,带上螺母后,靠两端螺母的强力旋紧作用,压迫钉杆下滑。②如果角度相差很大,可先穿过一侧钉杆,并旋入提拉手柄,靠手柄的提拉作用纠正脊柱后凸, 助手配合下压脊柱,去适应另一端的角度并连接。③如果上述两法不行,可拆除一侧螺母,其余螺母在松动情况下,靠两个手柄的纠正作用使杆端由一侧穿过,此过程要耐心操作。
4结 论
角度Dick给病人带来的好处是:①前方受压解除,使症状恢复好,②脊柱受限少、灵活、康复快。③因恢复了正常力学曲度,周围肌力平衡,日后无慢性病。④下地行走后症状不复发。因此,该手术不失为治疗脊柱损伤、截瘫的一种良好的方法,是其它前、后路手术方法不可比拟的,值得临床广泛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