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贯穿缝扎(suture ligation):此法多用于钳夹的组织较多,单纯结扎困难或线结滑脱导致严重并发症的组织的结扎,如脾蒂的缝合结扎等。缝合要点是术者将钳夹组织的血管钳平放,从血管钳深面的组织穿过缝针,依次绕进针点两侧的钳夹组织后收紧结扎(图6-18)。
图6-17 减张缝合 图6-18 贯穿缝扎(6字缝合)
2.内翻缝合法 常用于胃肠道和膀胱的缝合或吻合。其优点是缝合后切缘两侧呈内翻状态,浆膜层紧密对合,有利于伤口粘连愈合;愈合后伤口表面光滑又减少了伤口与其邻近组织器官的粘连;内翻缝合防止了因粘膜外翻所致的伤口不愈或胃肠液、尿液外漏。但是,内翻过度有可能引起内腔狭窄。
(1)单纯间断全层内翻缝合(simple interrupted varus suture):一侧粘膜进针和浆膜出针,对侧浆膜进针和粘膜出针,线结打在腔内同时形成内翻(图6-19)。常用于胃肠道的吻合。
(2)单纯连续全层内翻缝合(simple continuous varus suture):可用于胃肠道的吻合,其进出针的方法同单纯间断内翻缝合,只是一根缝线完成吻合口前后壁的缝合。现已很少使用,因缝合不当可引起吻合口狭窄。
(3)连续全层平行褥式内翻缝合(Connell):适用于胃肠道前壁全层的吻合。其方法是开始第一针作肠壁全层单纯对台缝合即从一侧浆膜进针通过全层,对侧粘膜进针浆膜出针,打结之后,距线结0.3~0.4cm的一侧浆膜进针穿过肠壁全层,再从同侧肠壁粘膜进针,浆膜出针引出缝线;缝针达对侧肠壁,同法进针和出针,收紧缝线使切缘内翻。如此连续缝合整个前壁后打结。同侧进、出针点距切缘0.2cm,进、出针点连线应与切缘平行,(图6-20)。
图6-19 单纯间断全层内翻缝合
图6-20 连续全层水平褥式内翻缝合(Connell)
(4)间断垂直褥式内翻缝合(Lembert):为胃肠道手术最常用的浆肌层内翻缝合法,可在胃肠道全层吻合后加固吻合口、减少张力。其特点是缝线穿行方向与切缘垂直,缝线不穿透肠壁粘膜层。具体缝合方法是于距一侧切缘0.4~0.5cm处浆膜进针,缝针经浆肌层与粘膜层之间自同侧浆膜距切缘0.2cm处引出,跨吻合口于对侧距切缘0.2cm处浆膜进针,经浆肌层与粘膜层之间自距切缘0.4~0.5cm处浆膜引出,打结后,吻合口肠壁自然内翻包埋(图6-21)。“远进近出,近进远出,打结”
(5)间断水平褥式内翻缝合(Halsted):又叫双间断内翻组合“U”字法。可用于胃肠道吻合口前壁浆肌层的吻合。进出针类似于Connell缝合,缝针仅穿过浆肌层而不是全层,缝线穿行于浆肌层与粘膜层之间(图6-22)。
图6-21 间断垂直褥式内翻缝合(Lembert)
图6-22 间断水平褥式内翻缝合(Halsted)
(6)连续水平褥式浆肌层内翻缝合(Cushing):可用于胃肠道前后壁浆肌层的吻合,缝合方法类似于Connell缝合,只是缝合的层次有所不同。这种方法缝针仅穿过浆肌层而不是全层,缝线穿行于浆肌层与粘膜层之间(图6-23)。
(7)外荷包缝合(external purse-string suture):是小范围的内翻缝合,以欲包埋处为圆心于浆肌层环形连续缝合一周,结扎后中心内翻包理,表面光滑,利于愈合,减少粘连(图6-24)。常用于阑尾残端的包埋、胃肠道小伤口和穿刺针眼的缝闭、空腔脏器造瘘管的固定等。
(8)半荷包缝合:适用于十二指肠残端上下角部或胃残端小弯侧角部的包埋加固(图6-25)。
图6-23 连续水平褥式浆肌层内翻缝合(Cushing)
图6-24 外荷包缝合 图6-25 半荷包缝合
(9)“U”字叠瓦褥式缝合:适用于实质脏器的断面如肝、胰腺断面或脾的缝合,从创缘一侧包膜进针,穿脏器实质达对侧包膜出针;再从出针同侧包膜进针,穿脏器实质达对侧包膜出针,缝线两端在创缘的一侧打结。缝下一针时,进针点应在上一针结扎的范围以内,使相邻的两针重叠,通过结扎后组织之间的挤压创缘的管道结构,达到止血或防止液体漏出(图6-26)。如果实质脏器较厚,一针难以穿过,则可在实质脏器的创缘中间出针,再从出针处进针达对侧包膜,缝合结扎后两侧创缘呈内翻状态。
图6-26 U字缝合
3.外翻缝合法 常用于血管的吻合和较松弛皮肤的吻合。血管吻合后吻合口两侧的血管边绕组织向外翻出,而血管内壁光滑,遗留线头少,避免血栓形成;也有人将此法应用于缝合腹膜或胸膜,可使腹、胸腔内衬更光滑,减少内脏与腹或胸壁的粘连;松弛的皮肤缝合后皮肤切缘外翻,真皮层和表皮层对合良好,利于皮肤伤口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