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脏与腑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里一表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将脏腑的关系理清,对于通过中医医师资格大有裨益
心与小肠
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因而心与小肠通过经络构成表里相合的关系。
这表里相合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表现更为突出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例如,心经实火通过经脉可以下传于小肠,引起小肠实热。这种病理变化称之为心移热于小肠,表现为小便灼热、赤涩,甚则尿血。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使心火亢盛,表现为口舌生疮等。在治疗时,可采用清心火,利小便的方法。
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的经脉互相络属,从而构成脏腑相合的关系。
在生理方面,肺与大肠互相配合,协调一致。肺居上焦,其气肃降,肺气降则有利于大肠的传导,使大肠传导排泄粪便的功能正常。大肠属腑居下焦,大肠腑气通畅,则有利于肺气的肃降,保持呼吸平稳。
肺与大肠不仅在生理上互相配合,而且在病理上又常互相影响。例如,肺有病时,其肃降功能失常,气机不利,津液不能下达,则大肠失其滋润,传导失职,从而出现大便干结,排出困难等病症。反之,如大肠功能失常,传导不利,则会影响到肺的肃降功能,使肺气不降,甚或上逆,表现为胸闷、咳喘、呼吸困难等。
治疗肺与大肠的病变时,就应兼顾肺与大肠。治疗肺病,应注意通畅大肠腑气;治疗大肠疾病,亦应注意宣降肺气,这样,就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脾与胃
脾与胃同居中焦,有经络互相络属,从而构成脏腑相合的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主降浊,脾主升清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胃属燥,脾属湿;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脾胃两者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如果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常可影响及脾的升清与运化,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肝与胆
肝居右胁,胆附于肝之短叶间。肝胆经络互相络属,故相互为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肝主疏泄,肝之余气生成胆汁,而胆贮藏并排泄胆汁。因此,肝与胆在胆汁的分泌、贮藏和排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都与消化功能有关。
肝与胆不但在生理上互相配合,而且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例如,肝病,疏泄功能失常,可致胆道不利,胆汁的排泄受到影响。如果胆腑疏泄失职,胆汁排泄不畅,可致肝的气机不畅,产生胸胁胀痛,口苦等肝郁病症。在临床上,肝胆的辨证往往不能完全分开,二者临床表现常同时出现,如表现为黄疸、口苦的肝胆湿热证。
肾与膀胱
肾居腰部,膀胱位于小腹,二者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肾主水液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始终,为主水之脏。膀胱贮尿、排尿,为主水之腑,而膀胱的开合作用,取决于肾的气化动能。肾的精气充盛,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则排尿功能正常。如果肾的精气不足,气化不利,膀胱开合失司,则使水液代谢紊乱,出现排尿困难,小便失禁或遗尿等症状。
从临床实践来看,肾与膀胱的病变,往往互相影响。因此,治疗肾与膀胱疾病,就应互相兼顾。一般说来,实证者,多责之于膀胱,以治膀胱为主;虚证者,多责之于肾,治疗常从补肾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