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筑牢中医药服务网底。
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推进中医馆建设,大力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非药物疗法和适宜技术。加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和技术规范培训,推动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优势作用。到2020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量力争达到诊疗总量的30%。
组建县域医疗共同体。支持县级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县域医共体”,鼓励在其他医院牵头的“县域医共体”内提供中医药服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要对口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创建1-2个市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和10个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放宽中医执业资格准入。实施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改革,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
专栏5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
基层中医馆建设 8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馆。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能力建设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及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和适宜技术,每名基层医务人员至少掌握5类中医药适宜技术和2项养生保健技术。 |
(四)强化科技协同,推动中医药继承创新。
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系统继承华佗医学、新安医学学术精华,传承我省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诊疗基本规律医学全.在.线.提供. www.med126.com。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深入挖掘我省民间中医药传统知识和特色诊疗技术,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
推进理论与技术创新。加快推进省中医药科学院、祁门蛇伤研究所等中医药科研院所建设,发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和重点病种研究室、中医药三级实验室等平台作用,建立健全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等多学科、跨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支持开展中医药核心理论、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和传染病、中医治未病、中药新药研发等领域的联合攻关,鼓励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促进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促进协同创新。探索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新药开发模式,研发基于经典名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的中药新药。以中医药理论为核心,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制适用于家庭或个人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及自我康复、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
专栏6 中医药科技继承创新建设项目 |
中医临床研究体系建设 组建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推动建设3个以上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重点建设2个以上重点病种研究室、14个以上中医药三级实验室。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 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妇儿疾病、老年性疾病等重点病种中西医协同攻关,组织500项以上中医药课题研究。 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 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和数据库,对200项民间医药诊疗技术和方药进行筛选评价并应用于临床。 中药炮制技术传承 重点建设1个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中药)、2个以上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加强炮制机理、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 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及产品研发 开展华佗、新安医学等中医特色、养生保健和康复技术等研究,加强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 |
(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深化医教协同,健全中医药毕业后教育制度。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到2020年,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医临床医师接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比例达到100%。
加强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启动县级公立中医医院特设岗位人才引进计划,开展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加大中医药中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促进中医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开展各类中医药管理人员培训,推动中医医院院长职业化。
巩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推进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中医医学生培养和中医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开展基层在职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鼓励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在职在岗中医药人才到基层服务。探索建立人员县管乡用编制“周转池”制度,提升福利待遇水平和职业成长空间,稳定基层中医药队伍。
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岗位设置,逐步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相关职业(工种),建立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中医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管理等技术技能人才。
专栏7 中医药人才培养建设项目 |
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3个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5个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5个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 名中医经验传承项目 建设100个传承学术、培养后学的名中医工作室。每年选拔60名优秀中医临床专业本科新生,采取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进行重点培养。实施名老中医师承培养(健康扶贫)项目,为贫困地区县级中医院培养1-2名临床骨干。 人才培育项目 5年内为每个县级公立中医院公开招聘1名中医特色技术人才;培养100名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100名文化传播人才、200名中医护理骨干、2000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养一批中医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管理等技能型人才。 |
(六)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拓展中医药服务新业态。
推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创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促进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建设一批中医养生保健示范基地。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推广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建立治未病科,为居民提供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随访管理于一体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开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紧密融合,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建立康复科,与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社会福利机构等建立协作关系。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特色突出的康复医院,支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和康复护理服务。建设一批省级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基地,大力推广和使用中医药康复服务技术。加强与民政、残联等部门的合作,为工伤、职业病等人群提供规范、有效的中医药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训练。
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鼓励中医医院独立开办或以品牌、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资源与社会资本合作举办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老年病医院,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养老示范基地。支持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协作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应当设立老年病科,开展老年病、慢病和康复护理服务,开通老年人就诊绿色通道。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充分发挥安徽旅游资源优势和中医药特色优势,大力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创建一批氛围浓郁、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打造一批中医药特色健康旅游小镇。加强中医药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集医疗康复、养生保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支持中医医院与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度假区等建立旅游、体验协作关系。
专栏8 中医药健康服务建设项目 |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 加强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在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设立治未病中心,开展中医健康体检,提供规范的中医健康干预服务。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开展糖尿病、高血压等重点病种的中医药健康管理试点。 中医药健康服务示范工程 建设10个中医药养生保健示范基地、10个中医药健康养老示范基地、20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区),实施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