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考穴编》是继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明·杨殉《针灸集书》之后的又一部循经考穴专著。但较之后二书,更详于腧穴的考辨。
一、作者与成书年代
《考穴编》原未题作者名,而书末有"背部图八髎穴辨"、"膺腹部穴图辨"论文二篇,文章的作者分别题作"严振"、"严振漫翁",其中"漫翁"应是严振氏的"自号"。通过对比发现,此二文与正文中相应腧穴下的该书编者的按语内容完全相符,试举例说明如下;
按:四髎穴法各有不同,当以《明堂》为正,而《铜人》言腰髁下夹脊一寸,亦相符也。有云八髎即诸俞骨节中有空处是。又云上髎在十一椎两旁各开-寸五分,即脾俞;次髎在第七椎下两[旁],即膈俞;中髎在第五椎下两旁,即心俞;下髎在第三椎下两旁,即肺俞,则无谓甚矣--足太阳经"下髎"穴编者按。
以上编者按与书末所附之严振氏论文内容完全相符,可见该书的编者即是书末沦文的作者--严振。
关于严振,在已知资料中只查及清代有一精于书法的严振,《国朝书画家笔录》(宣统三年文学山房印)卷四记曰:"(严)振,字香荪,俱精八法,挥毫落纸,气足神完",可惜文中末记别号,不知与《考穴编》的作者是否同一人。
关于《考穴编》的成书年代,从其引用文献看,该书中已录有明末天启四年(1624)刊的《类经图翼》及崇祯元年(1628)刊的王曰逵《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合类》(详见"引用文献考"),则《考穴编》成书年代不早于清代初年。又按此书的内容及附图有不少与清初王宏翰《医学原始》(成书于康熙二十七年)相同或相近,例如二者的"循经考穴"部分均抄自明代杨殉《针灸集书》,二书同附有欧希范五脏图,故《考穴编》的成书年代大致与《医学原始》相近,即成书于康熙年间。
二、版本
此书未见刊行,也未见书目著录。现仅存有清康熙抄本一部二册.原系范氏栖芬室藏,现归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收藏。抄本无栏格、版匡。书中"玄"字或避或不避,反映了康熙间避讳不严的特点。抄录中的错字,有用红笔直接描改者,末详系原抄录者所改,还是藏书者所校改。此外,书中还见有一些空缺字。
1955年群联出版社据上述抄本影印出版。影印时作了以下处理:1.撤去书中所有藏书印。2.将原书中红笔描改的字直接改正。但其中有数处仍据原字影印。
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又据上本出版了排印本。惜此本脱文较多,对原文也作了直接校改(未出校记)。
三、基本内容与构成
《考穴编》是一部腧穴专书,其体裁与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很相似,而内容与构成远较前者复杂。主要取材于《针灸集书》、《针灸聚英》、《针灸大成》、《奇经八脉考》及窦氏针书。具体而言,除卷首二篇绪论"十二经传注"、"内景赋"直接抄自《针灸集书》、《类经图翼》外,其余各篇均系综合诸家文献,参以已见,编辑而成。其中十二经各经前的脏腑总论录自《针灸聚英》;经络循行正文及注文系综合《针灸聚英》《针灸集书》二书合编而成;腧穴主治症则取材于《针灸大成》、《针灸聚英》、窦氏针书;刺灸法内容则主要采自《针灸大成》、窦氏针书;腧穴部位则兼取《针灸大成》、窦氏针书及"广注"(书名不洋);"附奇经八脉"篇主要抄自王曰逵《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合类》卷三"附奇经八脉篇"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本书主体部分十四经循经考穴篇共有三个层次:1.十四经循行正文(即顶格书的文字)及注文(即正文后低一格书的文字)。2.接在注文后及插于腧穴之间的循经考穴文字(低一格书)。3.腧穴详解(即低二格排的文字)。这部分文字在一般腧穴书中是作为正义出现,而在本书中实际上是作为二级注文,即对第二层次的注解。
四、引用文献考
《考穴编》直接引录的基本文献有:《针灸集书》、《针灸聚英》、《针灸大成》、三卷本《铜人图经》及二部书名未详的针灸书(其一与单行本《玉龙歌》合抄的腧穴书基本相同;其二即《考穴编》引作"广注"者)。最为可贵的是,该书引录了明代针灸大家凌氏遗书原文共18条;此外还引录了大量金元针灸大师窦汉卿针法遗文。以下分别论述:
(一)凌氏针书
凌云,字汉章,明代针灸大家,针术神妙。惜其针书未曾刊行传世,嘉靖中高武编《针灸聚英》时仅从凌氏写本针书中转录"拦江赋"一首(作者不详),余皆未言及。其他明清医书也未见引录,因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凌氏针法无从了解。今《考穴编》明确引录了凌氏针书原文18条,其中引"凌氏"(或"凌氏针法")者10条;引《经神集》者8条。今全文录于下:
1.颊车……凌氏刺一分,沿皮向下透地仓。牙疼泻之。
2 承满……凌氏自此至滑肉门中开皆止二寸,与天枢以下诸穴同。
3.中渚……凌氏直刺八分,禁灸。
4.风池……凌氏带斜刺一寸如八字。
5.肩井……凌氏针一寸。
6.阳关……凌氏针法:此与膝关及委中三穴刺之,须使针锋相向为妙。
7.阳陵泉……凌氏横针一寸五分,可灸。
8.阳辅……凌氏直针一寸,宜灸。
9.丘墟……凌氏云:针带斜,或适申脉。
10.悬钟……凌氏横针一寸。
11.膝关……《经神集》:针一寸五分,与阳关针锋相透,形如八字。
12.太冲……《经神集》:直针三分。
13.期门……《经口集》:针八分。
14.命门……《经神集》云:灸肠风神效。
15.脊中……《经神集》云:主癫痫及翻胃吐血,小儿积块亦灸之。
16,石门……《经神集》云:久闲精不孕者,灸之又能使宣通而有孕也。
17.鸠尾……《经神集》云:欲刺鸠尾,先针涌泉。
18.承浆……《经神集》云:针一分,竖针向下三分,须口衔尺方可下针。
以上十八条文字多集中在胆经以后穴中,可见严振所据凌云针书也非完本。其中第ll条引《经神集》针法与第6条引"凌氏"之文如出一辙,显然引自同一书,"经神集"当是凌氏针书中一集,其余各集或无关腧穴,或已散亡,故严振氏未能引录。从这18条文字看,的确很有特色,若非于临床有独到之处者,不可能有如此精辟的见解。通过考察,发现凌云针法与传世的窦汉卿针书特点很相似,其中第一条针法及第十五条主治症与《玉龙歌》相同。可见,凌氏针法受金元针灸大师窦汉卿的影响较大。
眼下流传的凌云针灸书有多种,仅题曰"太医院凌汉章编"的《步穴歌》就不下三种,经考察,均为后人伪托。其他经眼的冠以"凌云"之名的针灸书也均出自后人之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书店曾收购一本《针灸秘法全书》,存一至三卷,明红格抄本,棉纸,共六册,题作"明凌云志撰"。疑"凌云志"即凌云。今此书下落不明。
(二)窦氏针书(《玉龙歌》)
《考穴编》所载腧穴剌灸法项下,多录有"一法"之文,内容多与吴崑《针方六集·神照集》卷一所引"窦氏"文相同;腧穴主治症中也有不见于《针灸聚英》、《针灸人成》者,但其中部分文字也同样见于《针方六集·纷署集》卷五。由于《考穴编》所引"一法"的刺灸法内容及不见于《针灸大成》、《针灸聚英》的腧穴主治症均多于《针方六集》一书所引"窦氏"之文,故不可能从后者转引,而是引自另一书。现存单行本《玉龙歌》一书后附有一部腧穴书,书名不详;另有一部较早的抄本系据《玉龙歌》残本抄录,无"玉龙歌"部分,不知名腧穴书首页也残缺,书名题作《杨氏家藏针经图像》,可能系抄录者补题,非原书名。而这部书中所载腧穴刺灸法并主治症与《针方六集》所录"窦氏"及《考穴编》所录"一法"内容非常相似,则《考穴编》所录"一法"及部分主治症或引自此书的某-传本,或因所据本未题作者名,故严振概以"一法"称引其文。
此外,《考穴编》还采用了《针灸集书》、《针灸聚英》、《针灸大成》、《奇经八脉考》、《类经图翼》、《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合类》等书内容。其中注文还引有《素问要旨论》、《内外二景图》、《灵枢经》、《甲乙经》、《铜人图经》等书。
《考穴编》在引文(包括间接引文)时每见有径引篇名而不举书名之例,若对中医文献不熟悉者很容易将这些篇名误以为已佚占医籍名,故以下略加说明:
"总录统论"、"骨度统论"、"统论"等。均指《圣济总录》第一百九十一卷第一篇"骨空穴法"。该篇前有绪论名"骨度统论"。
"修明堂诀式"系明正统石刻本《铜人图经》卷下所附篇名。
"通明形气篇"系《素问要旨论》第七篇篇名。
"习医直格"系《伤寒直格》第一篇篇名,全名作"习医要用直格。
"经神集",可能是凌云针书中一集的题名。
五、学术价值
《考穴编》采用文献非常丰富,保存了凌氏针书、窦氏针书、"广注"及欧希范五脏图等已佚医书的佚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而且该书作者还以专论及按语的形式,对针灸腧穴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考证,"背部图八髎穴辨"、"膺腹部穴图辨"二篇专论,论述了始见于徐春甫《古今医统》的"背部穴图"、"腹部穴图"中的错误;因而较之前代针灸腧穴书,此书的腧穴定位更具体,刺灸法、主治症更全面,更切合临床实际,具有很高临床实用价值,值得认真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