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基础学科 > 医学免疫学 > 正文
疟原虫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7/12/2 字体:

  生活史:

  1.感染阶段:子孢子

  2.感染方式:蚊虫叮咬;输血。

  3.致病阶段:红内期原虫

  4.寄生部位:肝、红细胞

  5.媒介:蚊(为终宿主)

  6.诊断阶段:红内期原虫

  思考:输血感染时的情况?

表 疟原虫所致疾病及诊治

病名

临床表现

原因

典型疟疾
周期性:冷(1-2h)→热(4-6h)→汗。 实际上发作周期多不典型,尤其是儿童、初发时和进入疟区的初患病例。
  • 冷 :全身颤拦、皮肤鸡皮样、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等;夏天盖几层棉被也不暖。
  • 热 :面色绯红、皮肤灼热;T:39-40℃可伴头痛\全身酸痛,小儿或严重成人可发生惊厥、谵亡或昏迷
  • 汗 :大汗淋漓、体温急降,乏力。
  • 发作周期和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 疟原虫代谢产物 (外源性热原质)和 裂殖子、残余和变性血约蛋白、红细胞碎片 被吞噬细胞吞食产生内源性热原质。

贫血:发作次数越多、病程越长贫血越严重。
  • 疟原虫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
  • 脾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
  • 骨髓造血受抑制
  • 免疫病理(正常抗疟抗体+红细胞自身抗体)
脾肿大、硬化:脾切面颜色变深;大可达脐下;重量可达500至1000g.慢性患者脾纤维化,包膜增厚而变硬。
 

热带巨脾综合征

脾巨大伴肝肿大,贫血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抗疟药治疗后脾可逐渐缩小。
 
凶险型疟疾
脑型疟 、重症贫血、水电解质失衡、黄疸、高热等。
 
脑型疟临床表现:剧烈头痛、谵妄、急性神经率乱、高热、昏睡或昏迷、尺厥、呕吐。死亡率高。
脑型疟机制:

疟疾性肾病

水肿腹水、蛋白尿和高血压,最后肾功能衰竭。
病人有高价抗疟抗体和高水平IgM。
Ⅲ型变态反应

先天疟疾

胎儿出生后即有贫血、脾肿大、血中发现疟原虫。 胎盘受损或分娩过程中母体血污染胎儿伤口所致之产道感染。

婴幼儿疟疾

精神迟钝或不安、厌食、呕吐、腹痛伴气胀或腹泻,高热时可有惊厥或抽搐;热型不规则,仅畏寒不寒战,热退后半数不出汗;贫血发展快;伴有咳嗽。死亡率高。  

输血疟疾

表现与蚊传疟疾相似,但潜伏期短 输血引起,库血贮存时间短于6天者最危险。

诊断

临床诊断 疟疾发作史,在流行区留住史

病原学检查

  1. 从外周血检出疟原虫是疟疾确诊的依据。
  2. 方法:薄血膜;厚血膜法,临床多用瑞氏染色,实验室多用姬氏染色。
  3. 采血时间:发作时(恶性疟)或发作后10小时内。
  4. 恶性疟除重症病人外,一般只能查到环状体和配子体。为什么?
其它诊断方法 免疫诊断,DNA诊断。(查抗原、查抗体;查核酸,扩增DNA )

 

疟疾的实验诊断

病原检查

免疫诊断

血涂片吉氏或瑞氏染色法:

取外周血制成厚、薄血膜 ,经吉氏或瑞氏液染色后光镜检查malaria parasites.

采血时间:

恶性疟:发作时、查环状体 ,发作数小时后因晚期滋养体寄生虫的红细胞滞留下皮下脂肪及内脏微血管 中,不易查见。

间日疟和三日疟:发作后10小时内 ,太久后原虫数量要下降。

1.查抗原

  可诊断现症病人和带虫者 。血中有疟原虫时才能查出其抗原,一旦治愈,抗原在短期内即行消失。

2.查抗体

  适用于多次寒热发作又未查明原因者。原虫血症后1周可查出抗体,故没有早期诊断价值。

3.查DNA

  目前主要用于恶性疟的诊断。

流行

疟疾分布 北纬33°以北 非稳定性低区 间日疟 中华按蚊 高峰:8-9月
北纬25-33°之间 非稳定性中、低疟区 间日>恶性>三日疟 平原为中华按蚊;山区嗜人按蚊 高峰:8-9月
北纬25°以南 山区为高疟区,平原为中低疟区 四种均有,恶性>间日 平原为中华按蚊;山区为微小和嗜人按蚊 高峰:6-10月
流行环节 传染源 血液中有成熟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感染血
传播媒介 按蚊
易感人群 非流行区人群、儿童。
流行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度、湿度

社会因素:经济、卫生条件

预防与治疗

预防

药物:氯喹;乙胺嘧啶+磺胺多辛

防蚊

疫苗:1.子孢子疫苗 2.裂殖子疫苗 3.配子体疫苗。

发展方向:1.多价疫苗;2.抗毒疫苗;3.DNA疫苗。

治疗 间日疟:氯喹治疗;抗复发用伯氨喹,因其对外期原虫有作用。

恶性疟:氯喹;对抗性株用联合疗法。

  小结:

  1.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而引起的一种严重寄生虫病。

  2.能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P.v多见多发;P.f严重,来势凶,脑型疟。

  3.疟原虫需要人-蚊转换宿主后,才能完成生活史;蚊为按蚊属。

  4.P.v可有复发,其机理是子孢子有速发型和迟发型,复发是迟发型子孢子所致;P.f无复发。

  5.疟疾的典型发作症状是:冷、热、汗。

  6.疟疾的临床症状主要是:贫血、肝脾肿大。

  7.疟原虫的感染阶段为:红内期无性体(输血)或子孢子(蚊咬)。

  8.疟原虫的致病阶段是:红内期无性体。

  9.疟疾的诊断:主要是在外周血红细胞内查见疟原虫各期形态,亦可用血清学和PCR检测协助。

  10.P.v全国流行,P.f南方山区;P.f与P.f可混合感染;P.m与P.o则较少见。

  11.输血可传播疟疾。

  思考题:

  1.四种疟原虫形态特点有何不同?

  2.输血传播与蚊虫叮咬传播的疟疾有何不同,为什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carinii)
第十二章 原虫病
医学原虫(Medical Protozoa)概述
丝虫(Filaria)
161-7 肠外原虫:弓形虫病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