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内科学 > 血液病学 > 正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8/10/15 字体:

 

  三、凝血酶原时间

  (PT)是外在凝血途径的筛选试验。DIC时因因子Ⅰ、Ⅱ、Ⅴ、Ⅶ和Ⅹ等均减少,故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有意义。

  四、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KPTT)  

  是内在凝血途径的过筛试验。除因子Ⅶ和XIII外,任何一个凝血因子缺乏都可使KPTT延长。正常3545秒,超过正常对照10秒以上有意义。DIC的高凝期KPTT缩短,在消耗性低凝血期KPTT延长。

  五、纤维蛋白原定量 

  正常值为24g/L。DIC时被消耗,<1.5g/L有意义。但在感染、妊娠、恶性肿瘤、创伤或休克等“应激”状态下,纤维蛋白原量可增加,此时所谓正常量,实际已有所降低。

  六、凝血酶时间(TT) 

  反应凝血第三阶段的试验,正常1618秒,比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有诊断价值。DIC时纤维蛋白原减少及FDP增加,所以TT延长。

  七、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  

  血凝块溶解速度可反映纤溶酶活力(优球蛋白凝块中含有纤溶酶原及纤溶酶活化素),正常为60120分钟,<70分钟,提示纤溶亢进。

  八、血浆副凝固时间

  DIC时凝血酶作用下形成的纤维蛋白单体与继发性纤溶形成的FDP结合形成一种可溶性复合物,当遇到鱼精蛋白乙醇时,复合物分离,纤维蛋白单体又自行聚合成絮状物或胶状物,这种不经凝血酶作用而引起的凝聚现象称副凝。

  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见于DIC的早期。假阳性率高,局部血管内凝血亦可阳性,DIC晚期为阴性。

  九、FDP免疫学测定

  FDP的X、Y、D、E碎片仍具有纤维蛋白原的某些抗原决定簇,故能与抗纤维蛋白原血清发生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FDP的免疫学检查方法较多,以乳胶凝集试验(半定量法)最为快速简便,正常值<10mg/L。

  十、红细胞形态学观察 

  血片上可见碎裂,畸形红细胞。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国内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存在易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基础疾病

  2.有下列两项以上表现。

  (1)多发性出血倾向。

  (2)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3)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

  (4)抗凝治疗有效。

  (二)实验室检查

  1.主要诊断指标: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

  (1)血小板数低于100×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肝病DIC时血小板数低于50×109/L)。

  (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呈进行性下降或>4g/L(肝病DIC时<1g/L以下)。

  (3)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DIC时超过60mg/L);

  (4)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或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

  (5)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或纤溶酶原减低。

  2.疑难、特殊病例应用下列实验室检查1项以上异常:

  (1)因子Ⅷ:C降低、VWF:Ag升高,Ⅷ:C/VWF:Ag比值降低。

  (2)AT-Ⅲ:含量及活性降低。

  (3)血浆β-TG或TXB2升高。

  (4)纤维蛋白肽A(FPA)升高,或纤维蛋白原转换率增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18-3 弥散功能检查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