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内科学 > 血液病学 > 正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8/10/15 字体:

 

  二、鉴别诊断见表5-5-6

表5-5-6  原纤、DIC。不伴有DIC的肝病全身出血的鉴别

鉴别点 原纤 DIC 不伴有DIC的肝病全身性出血
血栓形成 少见 常见
休克 少见 常见 较少见
血小板计数 正常 减少 正常或减少
出血时间 正常 延长 正常或延长
红细胞形态异常 常见
乙醇胶试验 (-) (+) (-)
3P试验 (-) (+) (-)
SDPS试验 (-) (+) (-)
FDP定量 明显增加 增加 一般正常
FDP/FgDP比值  升高
碎片D-二聚体 降低 增加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明显缩短 正常或缩短 一般正常
纤维蛋白原定量 减低 正常或减低 正常或增加
因子V 减少 减少 正常或减少
因子Ⅷ 正常或稍降低 降低 正常或增加
治疗 纤溶抑制剂有效 肝素有效 补充凝血因子有暂效

  治疗

  一、去除病因 

  只有去除和控制病因,DIC才可能治愈。

  二、抗凝治疗

  (一)肝素  主要加速抗凝血酶Ⅲ中和凝血酶及中和被激活因子、Ⅹ、Ⅺ、Ⅻ等作用。

  适应证①严重出血,DIC诱因又不能迅速降去;②DIC的高凝期,或不能确定分期,可先给肝素,后用抗纤溶药及补充凝血因子,或同时应用上述几种制剂;③慢性及亚急性DIC。

  禁忌证  ①颅内或脊髓内出血;②伴有血管损伤及新鲜创面,如消化性溃疡;③肝病并DIC;④DIC后期,以纤溶为主者。

  首次剂量 1mg/kg静脉推注,以后0.5mg/kg,每6小时静滴1次。1小时内滴完,疗程宜短,一般12天。预防DIC,剂量宜小,0.250.5mg/kg,每12小时皮下注射一次。

  治疗期间一般以试管法凝血时间进行监测,凝血时间以20分为宜,如>30分,提示肝素过量,应停用,如出血加重,可用鱼精蛋白静注中和肝素,一般按1:1用药,每次不超过50mg。

  (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适用于病情较轻或诊断尚不十分肯定者,亦可和肝素联合应用。多用潘生丁400600mg/d分46次静脉滴注。

  (三)阿司匹林 1.21.5g/d。

  三、纤溶抑制剂 

  应用于DIC晚期,如不能确定血管内凝血过程是否已中止,可同时并用小剂量肝素。

  (一)6氨基已酸 首剂46g 溶于100ml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中1530分内滴完,以后每小时1g,可持续1224小时。口服每次2g,34次/日。可连续服用数日。

  (二)对羧基苄胺(止血芳酸)每次100200mg,加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 每日最大剂量600800mg。口服每次250500mg,一日23次。每天最大剂量为2g。

  (三)止血环酸 静注或静滴 每次250500mg,每日12次,每日总量12g。口服0.25g,34次/日。

  四、血液及凝血因子的补充

  出血严重或以继发纤溶为主时,应适当补充。输血;输纤维蛋白原,每输入1g,可使血中浓度升高0.5g/L;输凝血酶原复合物;输血小板悬液;注射维生素K140mg/d,以供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合成。如DIC病因未去除,可与小量肝素并用。

  五、其他治疗

  积极抗感染、抗休克、纠正酸中毒及电介质紊乱,加强局部止血等。

  预后

  DIC死亡率50~80%,病因不同,死亡率不尽相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18-3 弥散功能检查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