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卫生毒理学 > 南华大学 > 正文
卫生毒理学电子教材-第五章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及其试验方法:第三节 慢性毒性作用及其试验方法
来源:南华大学资源网 更新:2013/9/10 字体:
&www.med126.comlt;一、概念和试验目的> 
<二、慢性毒性试验设计>
※<一、概念和试验目的>

(一) 慢性毒性概念 

 慢性毒性是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给予实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实验动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二) 试验目的

慢性毒性试验是确定外来化合物的毒性下限,即长期接触该化合物可以引起机体危害的阈剂量和无作用剂量。为进行该化合www.med126.com/zhuyuan/物的危险性评价与制定人接触该化合物的安全限量标准提供毒理学依据,如最高容许浓度和每日容许摄入量等。

返回顶部

※<二、慢性毒性试验设计>

一)慢性毒性试验期限

一般认为工业毒理学慢性试验动物染毒6个月或更长时间;而环境毒理学与食品毒理学则要求实验动物染毒1年以上或2年。也有学者主张动物终生接触外来化合物才能全面反映外来化合物的慢性毒性效应,以及求出阈剂量或无作用剂量。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大鼠为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动物,接触受试化合物1年以上不一定必要。多次经验证明延长接触1年以上,大鼠也不再出现新的毒性效应(致癌试验除外)。例如有报道在122种化合物中,大鼠连续接触3个月之后才出现毒性效应的只有3种(占2.46%),其它化合物均在3个月内已出现毒性效应。因此认为以大鼠为试验对象时连续接触外来化合物90天,即可确定受试化合物的长期无作用水平。但是,这种观点还存有争论。因此在食品及环境毒理学中进行慢性毒性试验,接触外来化合物的时间仍以2年为好。

   (二)实验动物与饲养环境

1、实验动物

慢性毒性试验选择实验动物的条件与亚慢性毒性试验相同。但实验动物最好为纯系甚至同窝动物均匀分布于各剂量组。

实验动物年龄应较小,大鼠和小鼠应为初断奶者,即小鼠出生后3周,体重10~12g;大鼠出生后3~4周,体重50~70g。性别要雌雄各半。

2、动物饲养环境

慢性毒性试验实验动物的饲养条件和饲养环境与亚慢性毒性试验相同。

   (三)接触途径

慢性毒性试验多为经口与经呼吸道接触。经呼吸道接触,每日接触时间,依试验要求而定。工业毒物的试验通常每日吸入4~6小时。环境污染物一般要求每日吸入8小时或更长。

   (四)剂量的选择与分组

为制定外来化合物卫生标准而进行慢性毒性试验时,一般设3个染毒剂量组和1个对照组,必要时另设一个溶剂对照组,即无作用剂量组、阈剂量组、发生比较轻微毒性效应的剂量组(此为最高剂量组)。以求出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

染毒组剂量的选择可参考三组数据。一是以亚慢性阈剂量为出发点,即以亚慢性阈剂量或其1/5 ~1/2剂量为慢性毒性试验的最高剂量,以这一阈剂量的1/50~1/10为慢性毒性试验的预计阈剂量组,并以其1/100为预计的慢性无作用剂量组;一是以急性毒性的LD50剂量为出发点,即以LD50 的1/10剂量为慢性试验的最高剂量。以LD50 的1/100为预计慢性阈剂量,以LD50 的1/1000为预计的无作用剂量组。各染毒剂量组之间的剂量间距应当大些,有利于求出剂量-反应关系,也有助于排除实验动物个体敏感性差异。组间剂量差一般以5~10倍为宜,最低不小于两倍。

   (五)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的选择,应以亚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为基础。其中包括体重、食物摄取、临床症状、行为、血象和血液化学、尿的性状及生化成分以及重点观察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已经显现的阳性指标。一些观察指标变化甚微,为此应注意三点:一是试验前应对一些预计观察指标,尤其是血、尿常规及重点测定的生化指标进行正常值测定,废弃个体差异过大的动物;二是在接触外来化合物期间进行动态观察的各项指标,应与对照组同步测定;三是各化验测定方法应精确、可靠、且进行质量控制。

应重视病理组织学的检查。凡试验期间死亡的动物,都应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返回顶部

相关文章
 儿科学作业习题:本科儿科模拟试卷答卷四
 中医药学概论实践指导  :验证理论性实验
 儿科学教学日历:2004级1-5合班及部分小专业
 针灸学授课教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
 解剖学(专科)作业习题:4
 病理生理学教学日历:09-10学年第二学期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