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卫生学 > 南华大学 > 正文
卫生学电子教材-第三章 食物与健康:第五节 病人营养
来源:南华大学资源网 更新:2013/9/10 字体:
<一、病人膳食的种类及其营养><二、病人膳食情况监测及评价>
一、病人膳食的种类及其应用

 

营养对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有明显影响,许多疾病又可使营养素摄入不足或消耗增加,引起继发性营养缺乏病,进一步使疾病恶化。病人营养工作又称临床营养,其任务是根据疾病的诊断、病情及病人的营养状况,提出临床需要的营养方案,通过合理的膳食安排、食物的调配、科学的烹调方法、正确的膳食制度,配合其他治疗手段,对病人进行治疗。以期影响疾病的转机,增强机体抵抗力,促使疾病好转或痊愈。营养治疗的作用如下:

(1)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营养状况良好时,对外界环境中各种致病因素的耐受力增加,机体免疫能力正常,解毒能力良好,可减轻病情。营养不良使抵抗力下降,易于感染。

(2)促使创伤愈合和组织修复:创伤和手术使机体组织破坏、失血、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剧,出现负氮平衡,电解质及维生素丢失及消耗。发烧病人代谢亢进,消耗增加。补充营养可促进创伤愈合、组织修复及补充消耗。

(3)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治疗手段:某些营养性疾病,增加或控制某种营养素,可直接达到治疗目的或起辅助治疗的作用,如对营养缺乏性疾病或单纯性肥胖等。

慢性消耗性疾病可继发营养缺乏病,使病人病情更加恶化。补充营养可为其争取有较好的治疗条件或手术条件。

 一、病人膳食的种类及其应用

  医院病人膳食可分为基本膳食和治疗膳食两大类。病人入院后,由医师开出饮食医嘱,护士填写病人饮食通知单,由病房配餐员送交营养室。营养室按医嘱编制食谱,调配食品,加工烹调,供应病房。凡需要特殊饮食治疗的病人,或需要营养师共同会诊的病人,应由病房通知营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养室主任,派出营养师参与会诊,提供营养治疗的建议。

(一)基本膳食

1.普通饭

(1)适用范围:消化道功能正常、无发烧及疾病恢复期患者、产妇等。

(2)膳食特点:与正常人饮食基本相同,但应少用不易消化以及有强烈辛、辣刺激生的食物。每日供应三餐,总热能应为9.2MJ(2200kcal)蛋白质供给70~80g。

2.软饭

(1)适用范围:有轻微发烧、消化不良、肠道疾病恢复期及口腔疾病患者、咀嚼不便的老年人、3~5岁幼儿等。

(2)膳食特点:食物要易于消化,便于咀嚼,应切碎、煮软,少用粗纤维多的蔬菜,忌用辛、辣食物。并注意供给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营养素供给量不应低于普通饭。

3.半流质

(1)适用范围:发烧、消化道疾病、吞咽困难、手术后病人等。

(2)膳食特点:食物应细软,易消化,含粗纤维少而营养价值高,且呈半流质状态。禁用油脂多或油炸食物。伤寒痢疾患者不能给胀气及含纤维食物,如蔬菜、生水果、牛奶等。每日可供应5~6餐,热能约6.27~7.53MJ(1500~1800kcal),蛋白质70g。

4.流质

(1)适用范围:高烧、急性消化道疾病、消化道出血、大手术后病人等。

(2)膳食特点:食物应呈流质或入口即溶化。每2~3小时供应1次,每日约6~7次,每次200~250ml。吞咽困难者可用鼻饲。此类饮食所供热能及营养素均低于需要量,故只能短期采用。

(二)治疗膳食

1.增减营养素膳食

2.特别制备膳食

3.计量控制膳食

4.检查病因试验膳食

返回顶部

二、病人营养状况监测及评价

对病人进行系统的营养状况监测及评价,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有直接影响。住院病人的营养评价方法包括:营养缺乏症状检查、人体测量、临床生化检验及膳食营养评价四个部分。其中营养缺乏病检查已在本章第一节叙述,其他三者简介如下:

(一)人体测量法

1.身高、体重身高、体重是一般营养状况评定的一个基本指标。群体营养调查中经常使用,对医院病www.med126.com/yaoshi/人诊断慢性营养不良时亦用之,可反映肌蛋白量的变化。但病人大量输液或有肝、肾病变及有体液潴留时,不能正确判断。病人体重变化可与标准体重或自身患病前体重相比,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病人体重在标准体重90%以上者,营养正常;在90%~80%范围者,为轻度营养不良;79%~60%者,为中度营养不良;<60%者为重度营养不良。

 患者平时体重指患病前的体重。体重变化±10%为营养状况正常;降低10%~20%为中度营养不良;降低20%以上则为重度营养不良。

2.皮下脂肪厚度用皮褶厚度计测量,常测部位有三头肌部、肩胛下部及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减低反映体脂消耗程度。三头肌部皮褶厚度正常标准值:男8.4mm,女15.3mm。所测结果为标准值90%以上为正常;80%~90%为轻度体脂消耗;60%~79%为中度体脂消耗;<60%为重度体脂消耗。

3.上臂围(AC)测三头肌部位围周,测值包括皮下脂肪及三头肌,是反映热能摄取情况的良好指标。上臂围标准值:男27.5cm,女25.8cm。所测结果为标准值80%~90%者为轻度营养不良;79%~60%为中度营养不良;<60%为重度营养不良。

4.上臂肌围(AMC)上臂肌围是反映体内蛋白质贮存的一个简便指标。可以代表骨骼肌和体细胞群的营养状况。用下式计算:

上臂肌围(cm)=上臂围(cm)-3.14×三头肌皮褶厚度(cm)

上臂肌围正常值:男25.3cm,女23.2cm。所测结果为标准值90%~80%为轻度营养不良,79%~60%为中度营养不良;<60%为重度营养不良。

5.体脂含量可用以下回归方程式计算:

F(%)=0.91137S1+0.17871S2+0.15381S3-3.60146

F——体脂含量S2——肩胛下皮褶厚度

S1——三头肌皮褶厚度S3——腹部皮褶厚度

(二)临床生化检验

1.蛋白质以下指标均可能受疾病本身影响,应结合临床加以分析。

(1)血清总蛋白:正常值65g/L,60~64g/L不足,<60g/L缺乏。

(2)血红蛋白:女≥120g/L,男≥130g/L为正常,女<120g/L,男<130g/L为不足。

(3)血清白蛋白:正常值35~55g/L, 30~35g/L轻度营养不良; 25~30g/L中度营养不良;<25g/L重度营养不良。

(4)运铁蛋白:半衰期约8~10天,故评价内脏蛋白质时比白蛋白灵敏。正常值1.7~2.5g/L,1.0~1.5g/L为中度营养不良,<1.0g/L为重度营养不良。

(5)视黄醇结合蛋白:半衰期0.5天,在体内周转迅速,营养缺乏时血清中含量降低,补给蛋白质后迅速升高,可用于研究营养治疗的早期效应。血清中正常含量为51mg/L。

(6)肌酐-身高指数:肌酐是肌肉代谢产物,尿肌酐排出量与肌肉量相关,肌肉量与理想体重成正比,故理想肌酐量与理想体重相关。如身高170cm男子理想肌酐值为1467mg。

60%~80%为中度营养不良,<60%为重度营养不良。

(7)氮平衡:蛋白质营养不良的病人呈负氮平衡,评价方法已在本章第一节叙述。

2.必需脂肪酸住院病人易出现必需脂肪酸缺乏,尤其是长期用要素膳或静脉营养的病人可产生必需脂肪酸缺乏。可用二十碳三烯酸与花生四烯酸比值来判断,比值>0.4表示缺乏。

3.维生素和无机盐病人维生素及矿物盐和微量元素的缺乏是很常见的现象。维生素缺乏的检测方法见本章第一节;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的检测主要是测定体内的元素含量。病人最易缺乏的几种无机盐的正常值范围见表3-17。

 (三)膳食营养评价

对病人膳食状况进行评价,应着重调查其营养素摄入量能否满足不同疾病状态的需要。调查方法参见营养调查及评价。

(四)住院病人营养检查和评价程序

返回顶部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