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人体解剖学 > 广州医科大学 > 正文
解剖学(专科)授课教案-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精品课程网 更新:2013/9/22 字体:
  
 

教学内容: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

一.脑神经

二.脊神经

三.内脏神经

教学重点:1、12对脑神经分布、出入脑的部位和纤维成分、支配的器官

2.脊神经分支形成丛,分为那些神经丛,分别支配那些肌肉运动

3.内脏运动神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步骤:

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神经成分,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内脏神经。

一.脑神经

 ※ 脑神经:是指与脑相连的神经,供12对。按其出入脑的头尾侧顺序,通常用罗马字表示为:Ⅰ为嗅神

经;Ⅱ为视神经;Ⅲ为动眼神经;Ⅳ为滑车神经;Ⅴ为三叉神经;Ⅵ为展神经;为面神经;Ⅷ为前庭

蜗(位听)神经;舌咽神经;Ⅹ为迷走神经;Ⅺ为副神经;Ⅻ为舌下神经(图12-28表12-1)

  脑神经的纤维成分可分为4种:

躯体感觉纤维:将头面部皮肤、口腔与鼻腔粘膜、视器与位听器感受神经冲动,传入脑内的躯体感觉核;

内脏感觉纤维:将头、颈、胸腹部的脏器以及味蕾、嗅器感受的神经冲动,传入脑内的内脏感觉核;

  躯体运动纤维:起自脑干内的躯体运动核,其轴突组成躯体运动纤维,分别于眼肌、舌肌、咽喉肌、面肌、

咀嚼肌等。

  内脏运动纤维:为副交感纤维,始于脑干内副交感核,由核发出节前纤维至副交感节内换神经元;节后纤

维分布于头、颈、胸、腹部脏器,控制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见表12-1和图12-28)。

二.脊神经

   脊神经:共同31对,其中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尾神经。脊神经为

混合性神经,含有躯体感觉、躯体运动、内脏感觉和内脏运动四种纤维。

脊神经组成:由前根和后根组成与脊髓相连。

前根:属运动性,由脊髓灰质前角和侧角及骶副交感核的运动神经元轴突组成。

(1)前角细胞的轴突分布骨骼肌;

(2)侧角及骶副交感核细胞的轴突分布内脏、心血管及腺体。

   后根:属感觉性,由位于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周围突分布于皮肤、肌肉、肌腱、关

节、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由前后根合并成的脊神经从椎间孔出椎管。在椎间孔附近,后根形成的

膨大部分称脊神经节。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图12-31)。

(一)脊膜支

   较细,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后,分布于脊髓被膜、椎骨骨膜。

(二)交通支

   是连接脊髓和交感干之间的细支,详见自主神经。

(三)后支

   较细,分为肌支和皮支。后支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节段性。

1.肌支:分布颈、背、腰、骶部深层肌肉;

2.皮支:分布于枕、颈、背、腰和骶部的皮肤。

※(四)前支

   粗大,分布于颈、胸、腹部及四肢的骨骼肌和皮肤。除胸神经的前支保持明显的节段性,其余前支分

别交织成丛,由丛发出肌支和皮支。

皮支:大多穿过深筋膜到达皮下,分布于相应区域内的皮肤;

肌支:支配所到达的肌肉。肌支数目越多,提示肌肉活动与神经中枢联系亦多,神经冲动传递能力愈强。

脊神经前支形成的神经丛:颈神经丛、臂神经丛、腰神经丛和骶神经丛。

 1.颈丛: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组成。

位于:颈椎两侧,胸锁乳突肌的深面。

皮支:表浅,分布于枕部、耳后部、颈部及肩部的皮肤;

肌支:分布于颈部深层肌和膈肌。膈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其内:

(1)躯体运动纤维:支配膈肌。如膈神经损伤时表现为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损伤严重时有窒息感。

(2)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和心包

★2.臂丛

组成: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组成,以锁骨后方进入腋窝,以内侧束、

外侧束和后束围绕腋动 脉(图12-32)。

    臂丛发出:若干肌支,分别支配菱形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肌、前锯肌、肩胛提肌、胸大肌、胸小肌、岗上肌、岗下肌和背阔

肌等;关节支分布于肩关节。由各束发出较长的分支主要有:

(1)肌皮神经:由外侧束发出后斜穿喙肱肌,沿肱二肌和肱肌之间 下降。

支配: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肌和前臂桡侧皮肤感觉(图12-33)。

(2)正中神经

组成:由臂丛内、外侧束发出合并而成。

位于:肱二肌内侧,伴随肱动脉下降至前臂。

支配:前臂前群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除外)和大鱼际肌、手掌、手指桡侧半皮肤。

(3)尺神经:由内侧束发出,随肱动脉下行,经尺神经沟向下转至前臂,后经腕入手掌。

  支配: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和手掌和手背尺侧半皮肤。

(4)桡神经:是上肢最粗大的神经,发自臂丛后束,沿肱骨桡神沟行向下外,后于肱肌www.med126.com和肱桡肌之间下降

达前臂背面。

  支配:肱三头肌、肘肌、肱桡肌、前臂伸肌和手背、手指桡侧半皮肤。

(5)腋神经:由后束发出,自腋窝向后绕肱骨至三角肌深面。

支配:三角肌、小圆肌和肩部、上臂外上部的皮肤。

3.胸神经的前支

共12对,除第1对和第12对胸神经前支部分纤维分别参加臂丛和腰丛外,其余胸神经的前支均不

形成丛。第1~第11对胸神经前支行于各自相应的肋隙,称肋间神经。第12对胸 神的前支行于第12肋

下方,称肋下神经。

支配:肋间内肌、肋间外肌、腹直肌、腹内外斜肌等和胸壁与腹壁的皮肤及乳房(图12-35)。

★4.腰丛

   组成: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 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

   位于:腰椎两侧,腰大肌深面(图12-36)。

   支配:髂腰肌和腰方肌。较长的分支主要有股神经、闭孔神经。

(1)股神经:是腰丛最大的分支,在腰大肌与髂肌之间下行,经腹股沟韧带中点后方下行到大腿,在股

动脉外侧。

   支配:股四头肌、大腿前群、小腿内侧和足内侧缘皮肤的感觉。

(2)闭孔神经:由腰丛发出后,沿盆腔侧壁前行,穿闭孔至大腿内侧。

   支配:股内收肌群和股内侧皮肤的感觉。

★5.骶丛

   组成:由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与第5腰神经合成腰干,向下与骶神经和尾神经前支共由组成。

   位于:盆腔内,紧贴梨状肌的前面(图12-36、38)。

   皮支分布:臀部、会阴、股后部、小腿及足部的皮肤。

   骶丛发出的肌支主要有:臀上神经——支配臀中小肌和阔筋膜张肌、臀下神经——支配臀大肌。

   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最长的神经。

   位于:由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后,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间垂直下降至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图12—38)

   支配:股后肌群。

(1) 胫神经

位于:坐骨神经延续,小腿后群肌深、浅肌之间下降,再经内踝后方至足底。

   支配:小腿后群肌、足底皮肤感觉。

(2) 腓总神经(图 12-37)

   位于:腓骨小头下方穿过腓骨长肌到小腿前方,分为:腓浅神经、腓深神经、腓总神经。

   支配:浅神经支配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深神经支配小腿前群肌和足背肌群。

   腓总神经支配小腿外侧、足背和趾背皮肤。

三.内脏神经

(一)内脏神经概述

内脏神经:是指分布内脏器官、心血管和腺体的神经,含有感觉纤维、 运动纤维

内脏运动神经特点:是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故亦称自主神经,

又称为植物性神经。

(二)内脏运动神经的结构和功能

  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特点,内脏运动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1.交感神经的结构

  位于: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1~腰3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内,所以称为植物性神经的胸腰部。

交感神经周围部包括交感神经节和神经丛。

(1)交感神经节分为椎前节——位于脊柱前方,如腹腔神经节;椎旁节——位于脊柱两旁,连成左右两条

交感干。

  组成交感干的神经节有19-24对:即颈部3对;胸部10-12对;腰部3-5对;骶部有2-3对;尾部是单节,

左右交感干在尾骨前合并连于此节(图12-40)。

交感干神经节借交通支与邻近相应的脊神经相联系。交通支分为白交通支——主要由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组

成,呈白色,故称、灰交通支——从交感干神经节内的神经元发出的纤维无髓鞘,色灰暗,故称。

(2)神经丛:由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有3种去向:

① 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支配皮肤的血管、立毛肌和汗腺。

② 脏支:直接分布支配脏器。形成神经丛有心丛、肺丛和食管丛 等。

③ 攀附于动脉周围形成相应神经丛(如腹腔丛、肠系膜上丛),支配该部的器官(图12-42)。

2.副交感神经结构

  位于:低级中枢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骶部第2-4节段灰质的骶副交感核。分为颅部和骶部(图

12-39)。

(1)颅部的副交感神经:在脑干内聚成四对副交感核,即中脑的动眼神经副核、脑桥的上泌涎核、延髓的

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支配功能见(图12-39)。

(2)盆部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自骶髓2-4节段内的副交感核 主要支配消化管和盆腔脏器的平滑肌和

腺体(图12-43)。

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结构的主要区别(表12-2)。

4.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表12-3)

※(三)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

  1.所支配的效应器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活动,受意志控制。

内脏运动神经:则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不受意志控制。

2.所含神经纤维成分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只有一种纤维成分;

   内脏运动神经:则有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成分,多数内脏器官又同接受双重支配功能。

3.中枢所在部位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在脑干运动核和脊髓全长的灰质前角;

   内脏运动神经的节前神经元的胞体:在脑干副交感核、脊髓胸腰 部的侧角和骶部灰质的副交感核。

4.传出通路的结构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到达骨骼肌只一个神经元。

   内脏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发出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须经过两个神 经元,第1级神经元节前神经元:胞

体位于脑干和脊髓,称节前纤维;第2级神经元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周围部的植物性神经节内,称

节后纤维。

5.神经分布形式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到骨骼肌;

   内脏运动神经节后纤维:常攀附血管或脏器表面形成神经丛,由神经丛再分支至效应器。

6.神经纤维构造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一般是较粗的有髓纤维,传导速度较快;

   内脏运动神经的节前纤维:是较细的薄髓纤维,节后纤维是细的无髓纤维,传导速度较慢。

7.神经损伤征象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损伤后:将导致骨骼肌瘫痪和萎缩。

   内脏运动神经损伤后:在功能上有显著的相对自动节律性。功能发生紊乱,一般不发生萎缩。

第四节  中枢神经内的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人体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传入信息,将某些感觉冲动由感受器发出经周围神经传入中枢,

经神经元中继,最后传递到大脑皮质,引起一定的感觉。这种由感受器至大脑皮质有多次突触连接的

神经元链称感觉传导路

运动传导通路:大脑皮质经过分析综合,又发出神经冲动,经其下行纤维,直接或经过中继终止于脑干或

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再周围神经传达到效应器,引起反应活动。这种由大脑皮质至效应器的神经元链称

运动传导路。

一.感觉传导路

   亦称上行传导路分本体感觉传导、一般感觉传导路、 特殊感觉(如视觉、听觉、平衡觉)传导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路

  本体感觉:是指肌腹、肌腱、关节等结构在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亦称深部感觉。另外,还传导皮肤

的精细触觉。

 1.传入大脑的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假单极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腹、肌腱、关节等处深部感器和皮肤的

精细触觉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入脊髓的后索直接上行。来自下肢和躯干下部的纤维组成薄束,来自上肢和躯

干上部的纤维组成楔束,两束上行到延髓,分别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2级神经元的胞在薄束核和楔束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左右交叉(内侧丘系

交叉),交叉后的纤维上行称内侧丘系,经脑桥、中脑,止于背侧丘脑外侧核。

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外侧核,发出纤维经内襄,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

部(图12—44)。

2.传入小脑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腹、肌腱、关节的本体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入

脊髓,终止于脊髓第Ⅴ―Ⅶ层外侧部(或后角)。

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脊髓第Ⅴ―Ⅶ层外侧部,其轴突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上行,分别经小脑下

脚和小脑上脚进入小脑皮质(图12—45)。

(二)一般感觉传导路

一般感觉传路:是传导来自皮肤的(痛、温、粗触、压觉)和粗略触觉等神经冲动,故亦称浅感觉传

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1.躯干和四肢的一般感觉传导路

  第1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终

止于第2级神经元。

第2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第Ⅰ、Ⅳ、Ⅴ层(或后角),其轴突亦称上行传导路分经中央管前方交叉到对

侧,组成脊髓丘脑束,其分为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度觉)和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触觉)。脊髓丘脑束

上行经脑干,终止于背侧丘脑外侧核。

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外侧核,其轴突经内囊,投射到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图12

—46)。

2.头面部的一般感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胞体在三叉神经节,其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粘膜的有关感受器;中

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入脑桥,传导痛、温度觉的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觉的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

脑桥核。

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组成三叉丘系,止于背侧丘

脑外侧核。

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外侧核,发出纤维经济内囊,投射到中央后回下部(图12—46)。

二.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又称下行传导路,管理骨骼肌活动,分锥体系、锥体外系

(一)锥体系

是管理人体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传导通路,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其轴突组成下行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延髓束(皮质核束)。

※1.皮质脊髓束

主要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和央旁小叶前部等处的锥体细胞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襄、大脑脚、

和延髓腹侧部纤维聚集为锥体。在锥体下端,约75%~90%的纤维交叉(锥体交叉)至对侧,组成皮质脊髓

侧束,在脊髓外侧索内下行,纤维陆续止于同侧前角神经元,支配四肢骨骼肌。小部分不交叉,称皮质脊

髓前束,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运动;所以躯干肌受两侧大脑皮质支配。一侧皮质脊髓束受损,主要引

起对侧肢体瘫痪,躯干肌运动没有明显影响(图12-50)。  

※2.皮质延髓束(皮质核束)

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襄、脑干,沿途发出纤维止于脑干的脑神经运

动核。脑神经运动核的细胞发出轴突轴突构成脑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分布于头面部的骨骼肌(图12-51)。

(二)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路,其结构十分复杂。

 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进行习惯性动作,如走路时双臂自然协调地摆动

等。锥体外系主要包括皮—纹状体系和皮质—脑桥—小脑系两个系统。

1.皮质—纹状体系

2.皮质—脑桥—小脑系

    

作业:1. 全身最大的神经是何神经?肌主要支配何肌群?

   2.什么是内脏神经、植物神经?为什么?

   3.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何区别。

   4.试述意识性本感觉传导路、躯干和四肢一般感觉传导路,并结合“引体向上”、“投篮动作”进行分析。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