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一家杂志社做实习编辑。有一次,我收到北京某高校研究生的稿件,虽然文章具体内容我不太懂,但稿件的格式让人心生“厌烦”:字体大小不一;行间距、字间距混乱;三级标题设置序号分不清“大小”;参考文献的格式不统一;就连基本的作者简介都没有。看到这样的稿件我直接抓狂,“随手”就放进了回收箱,此后就把这事给忘了。大概一个月后,作者打电话过来询问我稿子的情况,可我怎么也找不到这篇稿子,所以我委婉的提醒他修改后再发来。后来,我突然记起来那个稿子可能被扔进回收箱了,可作者也没有发来那篇稿子。
还有一次是评研一学年国家奖学金。研究生院根据成绩排名,多人入围,依次演讲,确定国奖得主。那时,我在演讲台上做了一次自认为“慷慨激昂”的陈述,可成述完后,其中一位院领导把我叫到一旁,面露愠色,轻声问我:
“你这个材料谁打印的?”他边用笔给我指了指他圈出来的几个问题。
“是陆老师打印的。”我心跳加速,脸一下红了。
我心知肚明,材料是陆老师打印的,但内容是我写的呀!我看院领导在总结稿上勾出了一处段首没有空格,一处标点符号错误。他实际是在告诉我:我的格式出了问题。深层次上体现出我没有细节观,粗心大意。我猜想,那时领导的内心里肯定在想:连格式都处理不好,还拿什么国奖!
虽然我最终有惊无险地评上了国奖,但又一次的犯错,让我不能对这个问题再掉以轻心了。我发现,每当面对一堆文字时,我总隐隐有些浮躁,焦灼。尤其是每次写报告、总结,总觉得应该可以更好些,却又找不到问题的源头。
思来想去,还是因为自己太急功近利,不愿意花时间并且真正用心去打磨自己的东西。现在讲工匠精神,讲的就是要有精益求精的价值观和做事原则。放在做学问、写文章上,就是十年如一日地去打磨钻研。蛟龙号、跨海大桥、大飞机,都是十年如一日的结果。
格式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却关乎着整体,要想做到极致,就要在乎每个微小的细节,在做学问、钻研技术上,这一点尤为重要。做过杂志实习编辑后,真心的提点建议,一定要根据期刊的要求,妥善处理好自己的论文格式(所有文章),按照期刊要求的方式修改投递,这样,论文发表成功的概率将大大提高。一篇文章要发表,显性因素(质量)和隐性因素(格式——态度)都很重要。现在研究发现,连论文投稿时间与录用之间都有很大的相关关系,那格式更会如此。
更多医学论文发表及评审条件相关信息推荐:
医学全在线-论文频道(www.med126.com/lunwen/)第一时间整理发布全国各地医学职称评审公告、评审结果、论文评审条件、期刊目录等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