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副
伤寒的防治措施
-----
一 病原 引起家禽发生
副伤寒的病原体是沙门氏菌属的细菌,种类很多,已超过1000种。对人类及很多动物均能致病,其中常见的为害较大的有30多种。引起禽副伤寒的沙门氏菌常见的约有六、七种,最主要的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其他如鸭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埃森氏变种、汤卜逊沙门氏菌及纽温顿沙门氏菌等。 副伤寒病菌的抵抗力不强,60℃温度15分钟即死亡。一般
消毒药物都能很快杀死病菌。病菌在土壤、粪便和水中的生存时间很长,鸭粪中的沙门氏菌能够存活28周,土壤中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至少可以生存280天,池塘中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能存活119天,在饮水中也能够生存数周,以至3个月之久。有些沙门氏菌在蛋壳表面、壳膜和鸡蛋内容物里面,在室温条件下,可以生存8个星期。 二 流行 本病在鸡、火鸡、珠鸡、野鸡、
鹌鹑、孔
雀等
雉科禽类,鸭和鹅等游禽类,
鸽、
麻雀和芙蓉鸟等鸣禽类,以及属于不同科属的野禽均可感染,并能互相传染。鼠类和苍蝇等都是副伤寒病菌的重要带菌者,在本病的传播上有重要作用。该病的发生常为散发或地方性流行,3周以下易发生,呈急性
败血症。 带菌动物是传染本病的主要来源,粪便中排出的病原菌污染了周围环境,从而传播疾病。本病也可以通过种蛋传染,沾染在蛋壳表面的病菌能够钻入蛋内,侵入卵黄部分。在孵化时也能污染孵化器和育雏器,在雏群中传播疾病。 三 症状 幼雏
嗜睡呆立,垂头闭眼,翅下垂,羽毛松乱,显著厌食,饮水增加,水样下痢,肛门粘粪,怕冷挤堆,喜近热源。个别还出现神经症状,有的突然倒地,头向后伸,出现间歇性痉挛等。 四 剖检 可见雏
鸡肝、脾充血肿大,有条纹状或针尖状出血或坏死灶,肺及肾充血。
心包发炎,心包腔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出血性炎症,
盲肠内含有干
酪样物质。成年鸡肝、脾、肾充血肿大,有出血性或
坏死性肠炎、
心包炎及腹膜炎、卵巢炎、
输卵管炎及泄殖腔炎等。 五 诊断 禽副伤寒缺乏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和病理变化,而且有不少疾病在临床上和它很相似,所以在作诊断时,必须应用实验室检查方法,分离和鉴定它的病原菌,才能作出确实诊断。在现场检查时,首先要调查鸡场的发病历史,幼雏在育雏阶段是否经常死亡。观察鸡群有无症状表现。然后选取病雏和死雏作病理剖检,结合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只有分离到沙门氏菌才能确实诊断。 本病与鸡白痢及鸡伤寒很难区分,尤其在发病年龄上与鸡白痢很相似。在禽病防治上,这三种沙门氏菌病的防治方法基本相同,但在公共卫生上本病较其他疾病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必要时应送请有关单位作进一步鉴定。 六 治疗 禽场发生本病以后,应及时隔离病禽,尽快清除病死禽,进行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每天用聚维铜碘对禽消毒1次,禽舍外运动场用
石灰水或氯捷(三氯异氰尿酸粉)消毒,每2天1次。患禽注射替奥福(头孢噻呋钠冻干粉针),按每千克体重5~6毫克,每天1次,连用2~3天。食槽、饮水器都用聚维铜碘按1:1000稀释浸泡消毒后再用,有较好的防鼠效果,防治
老鼠污染饲料及饮水。饲料中添加
亚硒酸钠维生素E粉,饲喂3~5天,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1:1000)、紫锥益毒清(100克兑水100千克)及富络欣(氟苯尼考)(1O0克兑水150千克),连用5~7天。可选用土霉素、恩诺沙星、乳酸
环丙沙星、
庆大霉素、氟哌酸、卡那霉素、强力霉素、磺胺类等药物进行防治。但治愈后的家禽很可能成为长期的带菌者,因此不能用治愈的鸡做种禽。 可用用
大蒜5克,水50毫升,将大蒜捣碎后加水混合,每鸡每次滴服1毫升,3~4次/天,连服3天。 中药治疗可用
白头翁酊:白头翁100克,炒槐末50克,
鸦胆子50克,
黄芩50克,
苦参50克,
黄连25克,
黄柏25克,
罂粟壳25克,
马齿苋25克,
甘草5克,大蒜1O0克。将大蒜捣烂,加白酒300毫升,制成大蒜酊。余药加水900毫升,浸泡24小时,煮沸后用纱布滤汁,混入大蒜酊。饮服,成鸡1~2毫升,雏鸡0.5~1毫升,2次/天。 七 预防 (1)首先加强禽群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产蛋箱和地面的粪便及时清扫消毒,防止污染饲料、饮水,雏禽、成禽分开饲养。 (2)防止雏禽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在2~3日龄时投服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常用的抗菌药物有安普泰、力通、杆菌迪克等,连用3~5天,可有效预防该病。 (3)加强种蛋和孵化育雏用具的清洁和消毒,种蛋外壳切勿沾污粪便,孵化前最好进行适当的消毒(用消毒液浸泡或用福尔马林熏蒸)。孵化器和育雏器每次用过后必须彻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