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鸡球虫病的控制
-----
球虫病是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寄生虫病。在鸡病范围内,球虫是由艾美耳属的7种球虫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为了便于理解临床上我们主要分3种,
盲肠球虫、慢性小肠球虫、急性小肠球虫。盲肠和急性小肠球虫主要发生于2月龄以内的鸡,10-40日龄的雏鸡发病率最高,尤其饲养在温暖、潮湿环境中的肉鸡容易发生此病,其感染率50-70%,死亡率20-30%,严重者高达80%,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慢性小肠球虫,会感染所有日龄的鸡,单纯感染慢性小肠球虫,一般没有临床症状,主要起到肠道疾病导火索的作用,慢性小肠球虫临床感染引起家禽生产力下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远大于急性球虫病致死带来的损失。 球虫是养鸡生产中最耗资和最普遍的疾病之一,占总鸡病的1/5-1/6。几乎可以说,有鸡的地方就有球虫病,在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就必然会发生鸡球虫病的流行。慢性小肠球虫持续感染、小肠球虫与
坏死性肠炎混合感染,盲肠球虫、急性小肠球虫时有暴发,抗药虫株大量出现是当前球虫病发生流行的主要特点。随着我国养鸡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球虫病的危害将越发严重。 应该说我们现在已经拥有比过去更多的方法去控制球虫病,但是,球虫病依然是,并且将继续是一个事关动物健康与经济效益的重要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无法控制导致球虫病突发的所有因素;包括传染源、传染链、易感群体等。 控制传染源,因球虫卵的生理特性一般消毒方法难以有效,火焰喷枪对球虫是最好的消毒方法,但也做不到彻底,总之多年的临床经验结论就是传染源不好控制(有好方法欢迎流)。 从传染链的角度控制,网养比地面养殖在盲肠和急性小肠球虫的发病率上大大降低,卫生环境搞得好基本可也做到杜绝,慢性小肠球虫依旧发病,这是因为盲肠和急性小肠球虫是高剂量感染才发病,慢性小肠球虫是低剂量感染,主要起导火索的作用。传染链也无法彻底解决,再说网养成本问题,料肉比问题,利弊一直有争议,美国肉鸡养殖就是地面养殖。网养在鸡病上就是解决了盲肠球虫和急性小肠球虫,但有反应说网养呼吸道疾病和病毒性疾病比地养严重,并且近几年也出现30日龄后持续低数量出现盲肠球虫死鸡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主要与环境卫生控制有很大关系。 从易感群体角度控制,就是让鸡从易感群体转变成非易感群体,方法:被动疫苗免疫、自然低剂量感染主动免疫,都可以彻底解决盲肠球虫和急性小肠球虫复发的问题,慢性小肠球虫是绝对解决不了的,因为慢性小肠球虫免疫原性差,引不起免疫反应,机体无法产生有效的特异性免疫。成年鸡一般不出现盲肠球虫病的症状,与“带虫免疫”有关,一个优良的抗球虫药不会影响机体对球虫产生免疫力,否则即使防治暂时成功,但由于药物使球虫在体内的发育不完整性造成机体丧失免疫力的产生,特别是影响球虫体内发育前期的药物,从而使鸡群持续发生盲肠球虫病。 临床上有养鸡场一批鸡没有盲肠球虫发病,养殖技术人员认为是消毒彻底没有了传染源,实际上不是消毒彻底,是偶然通过消毒打扫以及环境,恰巧让鸡的感染球虫卵数量能产生抗体还不至于发病,可是这个现象是偶然不是人为可控的,但很好的证明了盲肠球虫通过自然感染结合不影响球虫免疫的药物进行有效彻底控制的可行性。临床上发病死亡严重的鸡群往往是新建鸡棚,鸡前期未接触球虫卵囊,在没有一点抵抗力的情况下,后期突然感染发病死亡率是最高的,也说明盲肠球虫要想低成本有效控制,前期感染盲肠球虫(投药成本低),通过自然感染结合不影响球虫免疫的药物进行有效(有效控制死亡)彻底控制(确保机体产生抗体)的可行性,笔者在这一领域探索多年,取得一定成绩,现在利用这一方法在肉鸡盲肠球虫控制上取得成功。 其他品种牵扯感染均匀度的问题,笔者认为用疫苗被动免疫会更好一些,主要解决感染均匀度的问题。球虫病疫苗实际上是通过相对均匀的人为接种而引起鸡群较为一致的低度感染而诱导球虫特异性免疫的。由于免疫力的诱导需要一定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免疫力形成前),仍有发生球虫病的风险,而随着免疫接种后时间的延长,所接种卵囊在鸡群体内外不断进行生活史的再循环(正常需要两次感染循环),将获得坚强的免疫力。而随着球虫疫苗的使用,经2-3个生产周期后,鸡场环境中球虫群体(有抗药性)可被疫苗中球虫群体(药物敏感性)完全取代,恢复对各种抗球虫药的敏感性。因而鸡场可根据经济利益权衡,执行或实行抗球虫药和球虫病疫苗轮换使用的方式来综合控制鸡球虫病。到目前为止,用敏感球虫卵囊替代已产生抗药性的球虫卵囊的最好办法是通过球虫疫苗的使用。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总结,认为肉鸡盲肠急性小肠球虫用通过自然感染结合不影响球虫免疫的药物进行有效彻底控制效果、效益理想。规模化散养土鸡品种因自然感染不均匀,用疫苗控制盲肠球虫会更理想一些,但要接受疫苗的副作用,主要是前期肠道应激问题,以及前期不用球虫药无法有效预防慢性小肠球虫问题(球虫疫苗对小肠球虫是没有预防作用的,甚至有可能加重小肠球虫的发病)。至于慢性小肠球虫只有通过药物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