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球虫病药物防治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鸡球虫病是一种对养鸡业危害很大的原虫病,集约化养鸡业尽管受到鸡球虫病的严重威胁,几十年
来仍能健康发展,这完全得益于抗球虫药的保护。目前,控制鸡球虫病的主要手段仍然是依赖于抗球虫药的防治。由于抗球虫药的长期使用导致了球虫对多数抗球虫药产生了耐药性,球虫耐药性的产生,导致抗球虫药使用年限缩短,防治失败或效果不佳,引起临床或亚临床鸡球虫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抗球虫药的使用还存在用药程序的不合理以及
盲目用药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抗球虫药的抗球虫效果。下面就鸡球虫病药物防治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简要介绍: 1 存在的问题 1.1 用药环节 1.1.1 盲目用药。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型饲养场主缺乏对抗球虫药的基本常识的了解,导致盲目采购抗球虫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另外绝大多数家禽饲养者,在缺少田间监测和敏感性检测的情况下,仅凭个人的肉眼观察和饲养经验选择抗球虫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在市售的所有抗球虫药中,大约有80%的抗球虫药产品在产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无法获知该产品的原料组成,导致家禽饲养者盲目用药和重复用药,增加了中毒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 1.1.2 剂量不准。饲养者或部分饲料厂在使用过程中任意加大剂量,甚至3~4倍量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其中客观存在着某些市售抗球虫药物剂量不足的原因,另外由于抗药性的存在使抗球虫药达不到预期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也是导致加大剂量的原因之一。抗球虫药使用不当会导致药物剂量不准,例如三字球虫粉使用过程中对水酸碱度的要求,碱性水会造成溶解度的下降而析出;饲料加工过程中抗球虫药混合不均匀;白羽肉鸡的推荐剂量使用在黄羽肉鸡上,却忽略了黄羽肉鸡与白羽鸡采食量的不同。 1.1.3 注重治疗,忽视预防。在养殖现场,许多养殖户忽略了球虫预防的重要性,单纯从投药成本来判断预防和治疗的可行性。在田间发现血便等临床症状时,实际上球虫已经接近完成了无性繁殖进入有性繁殖期,此时用药为时已晚,只能起到抑制球虫进一步发育和预防后续感染,保护未感染的鸡,造成的损失已无法挽回。而且在出现临床症状后,由于饮食能力的下降,无论是拌料给药还是饮水给药,实际都难以获得足够的药物剂量。因此,雏鸡到了易感日龄应该使用球虫药进行预防。特别是在易感阶段和流行季节更要进行预防。 1.2.抗药性 1.2.1 产生抗药性的调查。20世纪60年代,对抗球虫药有抗药性的虫株相继出现。目前由于抗球虫药的普遍长期使用,田间分离的球虫卵囊表现出对抗球虫药抗药性的复杂化,主要表现在多重抗药性和交叉抗药性。例如球虫对离子载体类抗球虫药就存在交叉抗药性问题,但并不是化学结构相似的抗球虫药之间均能产生交叉耐药性,例如地克珠利和百球清虽在化学结构上十分相似,但两种药物并不存在必然的交叉抗药性。 1.2.2 耐药性的特点 1.2.2.1 耐受高浓度的抗球虫药。对绝大多数抗球虫药来说,在防治鸡球虫病时,球虫一旦对某种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它便可耐受其连续使用浓度的4~8倍甚至更高的浓度;此时再提高药物浓度,它又可耐受此浓度的4~8倍甚至更高的浓度,而实际生产上这一浓度足以对鸡群本身造成毒害作用。喹啉类药物曾为防治鸡球虫病的优良药物,任何一种喹啉类化合物以40mg/kg剂量连续使用,可完全抑制球虫的增殖,然而获得耐药性后,即使是用1000mg/kg以上的剂量也完全无效。 1.2.2.2 具有多重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又称复合耐药性,鸡球虫具有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性质各异、作用方式不同的抗球虫药同时或先后产生耐药性的能力。这种多重耐药性不仅可在实验室通过耐不同单一药物的虫株之间进行杂交获得,而且从田间分离的虫株也同时具有对2~4种药物的耐受性。Jeffers(1981)报道过对氨丙啉、氯羟吡啶、癸氧喹酯、尼卡巴嗪耐受的虫株。 1.2.2.3 具有交叉耐药性。鸡球虫的交叉耐药性主要表现在,当球虫对某种抗球虫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同时,也会对从来未接触过的同类药物产生耐药性,这种耐药性往往出现于化学结构相似、作用机理相近的药物之间。Bedrinik (1989)等报道过对单价离子载体抗球虫药失去敏感性的虫株,对除马杜拉霉素外的其他单价离子载体类抗球虫药也耐受,而对二价的拉沙里菌素敏感。 1.2.2.4 具有遗传性和相对稳定性。耐药性是通过耐药基因而遗传的。实验中先只使裂殖子获得耐药性,裂殖子能将这种耐药性传递给进行世代交替的卵囊。获得耐药性的虫株,分离后保存在实验室中,可长期保持这种耐药性。#p#副标题#e# 2 解决方案与对策 2.1 敏感性的恢复就某一耐药性虫株而言,其耐药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对球虫群而言,其对某一药物的敏感性是可以恢复的。Ruff(1993)认为,在一个球虫群中,在5年或更长时间内不接触有关药物的情况下,耐药性是可以消失的。Jeffers(1976)指出,在耐药性虫株中引入大量的药物敏感株,在没有药物作用下,耐药性可以消除。原因是不用药的情况下,敏感株占优势地位。 2.2 合理用药 合理使用目前的抗球虫药是延缓耐药性产生的有力措施。到目前为止,用于抗球虫的药物多达50余种,根据各种药物的特点以及田间耐药性产生情况,合理应用这些抗球虫药物,可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延长药物的使用年限。 2.2.1 选择合适的抗球虫药和最佳使用时机。为了更
加合理的使用抗球虫药,我们必需了解目前使用的抗球虫药的功效和作用特点,对一种抗球虫药的效果评价应充分考虑到药物本身的抗球虫活性、抗球虫谱、作用峰期、毒副作用及生产成本等多种因素。根据药物活性峰期,我们来选择所使用的药物和使用药物的时机,抗球虫峰期在感染后第1~2天的药物如喹啉类、氯羟吡啶、离子载体类多用于预防和早期治疗。作用峰期在感染后3~4天的药物多用于治疗(氨丙啉、百球清、三字球虫粉、尼卡巴嗪、球痢灵、磺胺类)。在穿梭和轮换用药时,一般先用作用于第一代裂殖体的药物,再用作用于第二代裂殖体的药物。根据不同抗球虫药的活性峰期,我们可以根据艾美尔球虫的生活史确定对抗球虫药使用的最佳时机。 2.2.2 通过合理的用药程序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有策略地应用抗球虫药,抗药性是可以减弱或延缓的。延缓抗药性产生的有效方法是不同作用类型抗球虫药有规律的交替使用。选择的产品、用药程序的类型和不同程序的轮换取决于下列因素:不同抗球虫药的使用历史、过去获得的结果、抗药性的普遍程度以及不同产品抗药性的选择速度。还要充分考虑到球虫病的
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抗药虫株存在的普遍性和不同抗球虫药的作用特点。实践证明,联合用药、穿梭用药、轮换用药等方法确实起到了减弱或延缓抗药性产生的效果。 2.2.2.1 联合用药。在同一个饲养期内并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球虫药,通过药物间的协同作用,既可延缓耐药虫株产生,增强药效,减少用量,又可扩大抗球虫谱。杨茂生(2001)试验了克球粉+莫能菌素,地克珠利+氨丙啉联合使用,指出其效果强于每种药单独使用。联合用药应因地制宜,Pecelunas等通过大量试验指出,同几种药物联合使用,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效果。 2.2.2.2 穿梭用药。在同一饲养期内,换用两种或三种性质不同的抗球虫药。具体实施时,要在球虫病高发阶段使用高效抗球虫药,低发阶段使用低效抗球虫药。为了避免虫株对所用的药物同时产生耐药性,鸡场应有计划地更换穿梭用药方案。Chapman(1993)报道了将尼卡巴嗪、
常山酮和氯苯胍穿梭使用能保证增重率,同时还促进鸡群对球虫产生免疫力。 2.2.2.3 轮换用药。根据季节或定期更换用药,一般每隔 3个月或半年,改换一种抗球虫药或将药效已经下降的抗球虫药换下来,避免抗药虫株的产生或恢复对原来药物的敏感性,要注意的是不要改用作用机理和作用峰期相同的药物,以免产生交叉抗药性或变换用药后效果不明显。轮换用药在养禽业中被广泛采用,但要注意的是短周期的轮换用药不太可能达到延缓抗药性产生的目的,因为如果轮换药物的速度过快,抗药性虫株可能仍然存活。至于药物的敏感性要多长时间恢复到何种程度,在这方面进行的试验很少。McLouehlin与Chute认为改变药物并不能阻止抗药性的发生,而且能使球虫形成对几种药物的抗药性。#p#副标题#e# 2.3 将实验室药效检测和田间球虫抗药性检测紧密结合 抗球虫药的药效检测要求将生物学检测和化学检测结合起来。用药前进行田间球虫抗药性检测,可以及时发现球虫的抗药性,有目的地使用抗球虫药。对球虫抗药性进行实验室检测是一个耗时的过程,在田间,我们通常根据抗球虫药在控制球虫病上的成效来判断田间球虫的敏感性。 2.4 新药研制 不断开发新药,探索和筛选高效、低毒、广谱、低残留的抗球虫药,是研究和开发新药的目标。Allcocco(2001)等研究了双间硝基苯二硫(Nitrophenide)的作用机制,指出可研制新药作用于球虫的
甘露醇循环来控制球虫病。另外,球虫的生物学特征以及虫体内酶功能的研究也为球虫病的防治找到了新的方法。Williams(1999)认为艾美耳属球虫的三种酶可能成为化学治疗的靶点,尤其是羟丁酸脱氢酶的发现证实了脂肪酸的抗球虫活性。 2.5 抗球虫药物和球虫疫苗联合使用 球虫疫苗接种后,疫苗株在鸡体内将占有绝对优势,从而抑制耐药虫株的发育和繁殖。疫苗株致病性差,一般不会引起鸡球虫病的发生。一旦发病也多是由于环境条件控制不好而让鸡摄食了大量的子代孢子化卵囊造成的。这些疫苗虫株对抗球虫药物多是敏感的,利用现有药物可有效控制疫情。实践证明,对那些免疫后又发病的鸡用药就可控制病情。因此,抗球虫药物和球虫疫苗的联合使用是目前解决鸡球虫耐药性的一个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