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常见鱼病诊断
-----
一、鱼类发病的原因和条件鱼类发病的原因较多,归根到底,是环境、鱼类和病原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环境发生了不利鱼类生存的变化时,鱼体抵抗力减弱,病原体的感染侵袭,易引起鱼患病和死亡。 (一)环境因素鱼类是变温动物,因而水体的各种理化因素对鱼类的生活、生长、繁殖具有特殊作用。影响最大的是水温、溶氧、PH值以及水中的化学成分,有毒物质及其含量的变化等。1、水温鱼类适宜生长水温10-25℃,低于10℃时鱼活动摄食减少,5℃以下或35℃以上,温差鱼苗2℃,鱼种及成鱼5℃较易发生病害。2、溶氧饲养水体适合鱼类生存溶氧为3毫克/升以上。若水体溶氧低于1毫克/升时,较易出现缺氧浮头及死亡。3、酸碱度饲养水体中PH6.5-8.5为鱼类适宜生长范围,若PH值低于5或超过9.5均会引起病害及鱼的死亡。4、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水体中强酸、强碱、亚硝酸盐、氰氢酸盐、硫化氢、氨水、
铅、汞、
锌、铬、铜、砷、石油、农药等均较易引起鱼患病和死亡。 (二)病原体1、传染类生物当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鱼体后,即可引起各种传染性疾病,这类疾病的特点是发病快,来势猛,死亡率高,是鱼类的主要疾病。2、侵袭性生物当原生动物、吸虫、绛虫、棘头虫、小瓜虫、甲壳类等动物性病原体侵袭鱼体后,即可引起各种侵袭性疾病,习惯称寄生虫病。3、敌害类生物凶猛鱼类、吃鱼鸟类、
水蛇直接吞食鱼类,水生昆虫及幼虫,如
龙虱和幼虫水
蜈蚣均可伤害幼鱼,青泥苔、湖淀等亦可困死幼鱼。这些都是养殖鱼类的敌害,同时又是多种致病生物的携带者。 (三)鱼类内在因素鱼种优良,体质健壮,抗病力强,就少患病。相反,鱼种不好,
营养不良,体质瘦弱,鱼体受伤,抗病力减弱,外界环境变化剧烈,病原侵袭的情况下鱼就较易患病。 二、鱼病诊断饲养淡水鱼类及时诊断鱼病,并做到对症下药,是搞好饲养鱼类病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1、依据鱼的活动情况诊断健康鱼成群集游,活动灵活,反应敏捷,受惊即潜。病鱼通常离群独游,行动吊滞,反应迟钝,受惊后有时略向水底潜游,后缓慢游出水面,有时病鱼在水面狂游或在水面断续跳跃。2、根据鱼的摄食状况诊断健康鱼摄食能力强,采食量较稳定。病鱼摄食减少或不吃饵料。鱼摄食减少,应结合天气、水质等变化进行分析。若天气、水质变化不大,应考虑鱼病。3、根据鱼的体色诊断各种鱼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色。如健康草鱼背部为淡黄色,当患肠炎病时,体色变黑;
鲢鱼、鳙鱼患病时,体色苍白,失去光泽。4、根据鱼的体形变化诊断健康鱼体形标准,肌肉肥厚。病鱼头大尾小、背窄、肉薄、呈干瘪状。有的鱼体弯曲变形。5、根据鱼组织症状诊断根据鱼组织患病症状诊断,如患赤皮病的鱼,体表充血发炎,鳞片疏松脱落,尤以腹两侧更为明显,鳍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6、根据鱼的栖息环境诊断在酸性水中,鱼常有肠炎病、赤皮病、烂鳃病发生;在弱碱性水中,常有中华鳋、锚头鳋、鱼鲺等寄生虫病发生。7、根据鱼病寄主诊断如鲤痘疮病一般多见于
鲤鱼患病,鲢中华鳋病只有鲢鱼、鳙鱼(又称花鲢)感染。8、根据鱼的生长阶段诊断打粉病、白头白嘴病多发生于鱼苗阶段;草鱼出血病主要发生在鱼种阶段;赤皮病、打印病多发于成鱼阶段。9、根据人为因素诊断饲养管理不当,水质污染,化学物质、农药、化肥随水流入鱼池,用药不当或用药量过大,操作损伤鱼体可能引起鱼的中毒病及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