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异育银鲫鳃出血病防治案例
-----
在取得养殖高效益的时候,病害也开始暴发了。江苏北部地区异育银鲫养殖正遭受一场由鳃出血病带来的磨难——据江苏农牧职业技术学院水产科技系袁圣老师调查统计,江苏部分县区发病率高于60%,部分塘口因病死亡率高达90%以上,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养殖户养殖
鲫鱼的热情也遭遇了空前的打击。有关专家表示,异育银鲫鳃出血病目前很难根治,养殖户只能是未雨绸缪,做好病害预防工作。鳃出血病致鱼死亡率高达90%我国江苏北部高邮、兴化、射阳、大丰等市县是异育银鲫的主要产区。在苏北地区异育银鲫的养殖水平很高,亩产量也非常高,养殖面积超过了60万亩,年产量高达45.7万吨,并且其配套环节完善,产、销、渔需配套齐全。2013年,异育银鲫塘口价卖到接近12元/斤,最高亩效益超过16000余元,效益突出。在收获高效产出的同时,令当地养殖户措不及防的是异育银鲫养殖病害暴发。据记者了解,2012、2013年,大丰、射阳、兴化、高邮、金湖等苏北鲫鱼养殖大县异育银鲫的发病甚高,部分县区发病率高于60%,部分塘口因病死亡率高达90%以上,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养殖户养殖鲫鱼的热情也遭遇了空前的打击。而今年端午过后,盐城射阳地区的鳃出血病和大红鳃病“卷土重来”,发病鱼塘占到了近八成;大丰地区每天死鱼严重时达到30000尾,发病鱼塘占养殖面积的七成,养殖户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失。病原已经确定为了弄清楚鳃出血病,记者采访了江苏农牧职业技术学院水产科技系袁圣老师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徐力文副研究员。据悉,得了鳃出血病的鲫鱼最主要的症状是濒死鱼离群独游(但是此种现象较少),全身发黑,各鳍条末端发白,最典型特征为死亡的鱼鳃盖上有一红点。检查濒死鱼,眼球突出,眼球及下颌、胸鳍基部点状充血,部分鱼有身体出血现象,病鱼捞出水面后,鳃部即开始大量出血。解剖发现,内脏粘连,肝脏充血严重,部分鱼有黄色半透明
腹水。发病池塘鱼摄食亢奋,此病病程长,危害大。鲫鱼鳃出血病在水温20℃~27℃为发病高峰期,且发病迅速、死亡率高,主要危害鲫鱼,不会感染其他鱼类。至于致病病原为何物,有关专家已经诊断出为
鲤鱼疱疹病毒Ⅱ型。病害频发诱因多对于鲫鱼鳃出血病,袁圣老师做了大量跟踪研究,他认为导致这几年鳃出血病频发的原因有很多,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是种质资源的退化。优质亲鱼的减少、长期的近亲繁殖、以及小规模的育苗作坊都是引起异育银鲫鱼苗质量不高、抗病力下降的原因。据了解,异育银鲫父本的不同会影响子代的质量,而有的育苗作坊使用普通的鲤鱼代替了作为父本的兴国红鲤,亲本的质量不高必定会影响养鱼的产量效益。第二是药物的
盲目使用。抗生素以及一些禁药的滥用,还有一些假药的盛行,这些对鱼病的防治是非常不利的。第三是不正确的投喂观念。有的养殖户认为要想鱼长得快长得好,就要喂营养高的饲料,所以投喂大量高蛋白饲料,但是超量投喂高蛋白饲料会引起池底酸化、残饵沉积,鱼类肝脏的负担也会加大,从而导致疾病的爆发。第四是病鱼死鱼不当的处理。品相稍好的死鱼宰杀后流向超市,部分病死鱼打捞后经冷冻卖作螃
蟹饲料,部分病死鱼打捞后经处理加工成鱼粉,返添至饲料中,这样有可能导致健康鲫鱼发病。第五是水质调节的疏忽,一些传统的水质调节观念例如半月一杀虫、半月一消毒,这些都是不科学的,要科学调节水质,使水质保持优质。第六是放养密度过高,其实这些也是水产养殖中导致其他病害发生的常见原因。根治难预防为主鳃出血病近几年发病频繁,导致鲫鱼死亡率高,养殖户损失惨重,有没有特效方法能够治疗?袁圣说,治疗此病已经尝试过的药物有:
利巴韦林、
板蓝根、大剂量的恩诺沙星、大剂量的土霉素。外用药物有:
聚维酮碘、
苯扎溴铵、
戊二醛、二氧化氯。通常采取内服加外用的做法,效果甚微。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使用一些未知成分的杀虫药如“光头”、“车指清”及某厂家杀锚头蚤的特效药物后,极易爆发此病。一旦发病后,若使用二氧化氯、苯扎溴铵等药物,会形成爆发态势。要想减少甚至避免鳃出血病带来的损失,还要以预防为主。在养殖前做好清塘、晒塘、消毒工作;养殖过程中定期合理调水,适当加深池塘深度有助于增强池塘对温度及其它理化因子对外界环境因素干扰的缓冲力,减少鱼类应激;要选择健康的苗种,要拒绝有鳃出血病爆发以及近亲繁殖的苗种;在养殖的过程中不能盲目使用药物,特别是一些禁药和假药;饲料的投喂要科学,不能超量投喂高蛋白饲料;发现有死鱼后要妥善处理,杜绝死鱼加工成鱼粉再用于饲料当中;严格控制放养密度,因为高密度的养殖在创造更高财富的同时也增加了鱼病发生的机会,易形成一些爆发性疾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