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禽病流行的5个特点
-----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发展以及气候变化异常等因素影响,禽病在北方一些地区的发生情况日趋严重,不仅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兽医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及时分析当前疾病的流行情况、发病原因,对做好疾病防控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禽病种类越来越多目前禽病呈现旧病继续发生,新病不断出现的特点,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马立克、鸡白痢、禽
伤寒、大肠杆菌病、
葡萄球菌病、鸭瘟、小鹅瘟、球虫病等老病常年不断发生与流行,与此同时不少新病先后发生,如减蛋综合症、肾型与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肿头综合征、肉鸡
腹水综合征、鸡病毒性关节炎、雏鸭
病毒性肝炎等。此外,不少疫病感染的禽类增多,并逐渐呈现家禽与水禽交叉感染的趋势,如新城疫,过去只发生于鸡和火鸡,但近年来
鸽、
鹌鹑等都有典型病例发生。又如传染性法氏囊病,过去只有鸡发病,近年来雏鸭、雏鹅也有典型病例发生。二、病原出现变异,非典型疾病增多近年来,各禽场都在进行着各种疫苗的免疫,但是目前很多普通疫苗在防控某些疾病方面越来越难,导致免疫后的禽群不一定都会产生坚强的保护力,因此,当遇到外界环境有野毒污染时就会使禽发病。在禽病的发生和流行过程中,由于一些病原体出现了变异,导致临床症状非典型化,如有的病原毒力减弱,再加上禽群在免疫接种时基础抗体水平、个体差异及人为因素(疫苗保存不当、接种剂量不准确、免疫程序不合理等)造成禽群免疫水平不高或不一致,致使某些禽病在流行情况、症状和病变等方面出现非典型化,使某些原有的疾病以新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出现,如目前发生的非典型新城疫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有的病原毒力增强,导致虽然经过免疫接种,但仍常出现免疫失败,如马立克氏病病毒和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都出现了超强毒株。对于控制超强毒株感染,除科学使用疫苗外,应尽量减少病毒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加强卫生消毒,减少一切不良应激,使禽群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三、某些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危害日趋严重随着规模化养禽场的增多及其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其中不少病原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这些病原微生物,已成为养禽场的常在菌。另外,某些损害免疫糸统的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等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造成部分禽的免疫功能缺陷及抵抗力下降,从而诱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养殖户
盲目大剂量滥用抗菌药物,使一些常见细菌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一旦发病后,诸多药物都难以奏效。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禽群抗病力,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和合理用药对有效控制细菌性疾病十分重要。四、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增多随着疫病的增多、养殖密度的加大,加上环境消毒不严、预防措施不力等因素。单一病原在临床上已很少见,而很多病例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对同一禽体产生致病作用,使禽并发、继发和混染的发病率上升,常出现病毒病与病毒病、病毒病与细菌病、细菌病与细菌病、细菌病与寄生虫病同时发生,尤其以新城疫、温和型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毒病的混合感染尤为突出,此类病毒病混感容易造成鸡群极高的死亡率。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造成的死亡率不高,但病程却较长,如新城疫与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与霉形体病、禽白痢与球虫病等混合感染等。这些多病原的混合感染给禽病诊治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在进行疾病诊治时兽医工作者要分清主次,将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验结合,综合分析,作出正确判断。另外,一些不同的病原还可以引起相同症状的疾病,如家禽的呼吸道病,必须加以区别。五、营养代谢疾病和中毒性疾病增多营养代谢和中毒性疾病增多,发病率日渐上升,其中最多的是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缺乏症、饲料中黄曲霉及药物中毒等。在规模化养禽条件下,如果饲料原料加工或储存不当,可造成维生素氧化、分解,易引起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饲料原料、饮水受霉菌毒素、农药、化工废弃物等污染,饲料中大量添加喹己醇等药物亦容易引起中毒。这些营养代谢疾病和中毒性疾病在临床上呈增多趋势,给养禽业造成了一定经济损失,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