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七种疾病防治方法
-----
鲶(nián)鱼(Catfish)俗称塘虱,又称怀头鱼。鲶鱼,即“鲇鱼”,鲶的同类几乎是分布在全世界,多数种类是生活在池塘或河川等的淡水中,但部分种类生活在海洋里。普遍的体上没有鳞,有扁平的头和大口,口的周围有数条长须,利用此须能辨别出味道,这是它的特征。 水霉病 病鱼感染水霉菌后,其体表出现灰白色的团状菌丝,形如棉絮状。菌丝逐步扩展后,鱼游动失常,皮肤黏液增多,食欲减退,最后消瘦死亡。致病原因多是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受伤,或由于低温
冻伤引起。 防治:注意操作,勿伤鱼体,越冬池的水温要控制在15℃以上;每毫升用1毫克的漂
白粉全池泼洒;用0.4‰的
食盐与0.4‰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 黑体病 该病鱼体发黑,消瘦,停食,严重时鱼体常头部向上,垂悬于水表层,直至死亡。经检查,在胸鳍内侧有一圆形红色血斑,鳍条溃烂,在其头的背部出现霉斑点,此病鱼苗阶段易感染,饵料不足水质不好最易发病,发病快,传染迅速。 防治:保持水质清洁,不使用未经发酵的肥料;
五倍子2克/立方米~4克/立方米全池泼洒,30克/升的生
石灰水全池泼洒,隔天1次,泼洒2次~3次即可。 肠炎病 病鱼体消瘦发黑,腹部膨胀,离群独游,轻压腹部,有淡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剖腹可见腹部积水,肠壁充血发炎,红紫色,后肠尤甚,肠粘膜溃烂脱落。此病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多发生在7月~8月,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 防治:发病季节用漂白粉挂篓;用1克/立方米的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用2天。 气泡病 病鱼浮于水面,腹部朝天,腹内有一气泡,不能下沉。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池中施放过多未发酵的有机肥料,或池中水质老化,水中蓝、绿藻类过多,在强光下使水中气体过于饱和,鱼误食气泡所致。 防治:池水透明度过小时,不宜放鱼苗;发病后迅速注入新水,并投以充足的活饵料,可使部分鱼苗排出气泡,恢复正常;每水深1米,用1.5千克~2.0千克的食盐对水后全池泼洒,有一定疗效。 尾孢子虫病 中华尾孢子虫寄生于鱼的鳍条、皮肤,引起鱼体出现灰白色点状的小瘤或块状。主要危害土池中培育的苗种,以孢子形式进行传播。流行季节为5月~7月。 防治:清除过多的淤泥;用生石灰可杀死淤泥中的孢子;用0.3克/立方米~1.0克/立方米的晶体敌百虫遍洒。 三代虫病 由于寄生鱼体的三代虫的运动,损伤鱼的体表和鳃丝,使得鱼体分泌灰白色黏液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成批死亡。此病主要危害土池培育的鲶幼鱼,以寄主或水流的方式进行传播。在水温20℃左右时流行。 防治:鱼种进池时用2克/立方米~3克/立方米的敌百虫浸洗;90%的晶体敌百虫0.2克/立方米~0.3克/立方米全池遍撒;用0.10克/立方米~0.24克/立方米敌百虫与面碱合剂(比例为5:3)全池泼洒。 车轮虫病 个体大的车轮虫寄生于皮肤和鳍条上,引起体色发黑,身体消瘦,游动缓慢。个体小的车轮虫聚集在鳃的边缘和缝隙,在鳃上不断滑动,刺激鳃组织,严重时使鳃丝边缘发白腐烂,病鱼暗黑消瘦,离群靠近池边缓慢游动。大量寄生时幼鱼的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死亡。 防治:生石灰彻底清塘,不要使用未经发酵的有机肥;苗种分塘、转池、越冬时要用8毫克/升的硫酸铜浸洗;用0.7克/立方米的硫酸铜和
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遍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