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
白血病的综合防治
-----
禽白血病(又称禽白细胞增生症)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的病毒引起的禽类(主要是鸡)各种良性和恶性
肿瘤的一群疾病。它包括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瘤、
血管瘤、内皮瘤、肾真性瘤、
纤维肉瘤和骨化石症等。一、病原学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的病毒,属反录病毒科甲型反录病毒属的禽C型反录病毒群。分自鸡的禽白血病/肉瘤病毒可分为A、B、C、D、E和J六个亚群。病毒的抵抗力不强,不耐高温,在50℃经8.5分钟失去活性。二、
流行病学传染源为病鸡和带毒鸡。传播途径主要经卵由母鸡垂直传播给后代。也可通过鸡与鸡的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进行水平传播。感染动物为鸡。有的毒株可使鸡、
雉、珠鸡、鸭、
鸽、
鹌鹑、火鸡发病。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禽白血病由于感染的毒株不同,症状和病理特征不同。1、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是最常见的一种病型。在14周龄以下的鸡极为少见,至14周龄以后开始发病,在性成熟期发病率最高。病
鸡精神萎顿,全身衰弱,进行性消瘦和贫血,鸡冠、肉髯苍白,皱缩,偶见发绀。病鸡食欲减少或废绝,
腹泻,产蛋停止。腹部常明显膨大,用手按压可摸到肿大的肝脏,最后病鸡衰竭死亡。剖检可见肿瘤主要发生于肝、脾、肾、法氏囊,也可侵害心肌、性腺、骨髓、肠系膜和肺。肿瘤呈结节形或弥漫形,灰白色到淡黄白色,大小不一,切面均匀一致,很少有坏死灶。组织学检查,见所有肿瘤组织都是灶性和多中心性的,由成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组成,全部处于原始发育阶段。2、成红细胞性白血病 此病比较少见。通常发生于6周龄以上的高产鸡。临床上分为两种病型:即增生型和贫血型。增生型较常见,主要特征是血液中存在大量的成红细胞,贫血型在血液中仅有少量未成熟细胞。两种病型的早期症状为全身衰弱,
嗜睡,鸡冠稍苍白或发绀。病鸡消瘦、下痢。病程从12d到几个月。剖检时见两种病型都表现全身性贫血,皮下、肌肉和内脏有点状出血。增生型的特征性肉眼病变是肝、脾、肾呈弥漫性肿大,呈樱
桃红色到暗红色,有的剖面可见灰白色肿瘤结节。贫血型病鸡的内脏常萎缩,尤以脾为甚,骨髓色淡呈胶冻样。检查外周血液,红细胞显著减少,血红蛋白量下降。增生型病鸡出现大量的成红细胞,约占全部红细胞的90%~95%。3、成髓细胞性白血病 此型很少自然发生。其临床表现为嗜睡,贫血,消瘦,毛囊出血,病程比成红细胞性白血病长。剖检时见骨髓坚实,呈红灰色至灰色。在肝脏偶然也见于其他内脏发生灰色弥散性肿瘤环节。组织学检查见大量成髓细胞于血管内外
积聚。外周血液中常出现大量的成髓细胞,其总数可占全部血组织的75%。4、骨髓细胞瘤病 此型自然病例极少见。其全身症状与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相似。由于骨髓细胞的生长,头部、胸部和跗骨异常突起。这些肿瘤很特别地突出于骨的表面,多见于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胸骨后部、下颌骨以及鼻腔的软骨上。骨髓细胞瘤呈淡黄色、柔软脆弱或呈干
酪状,呈弥散或结节状,且多两侧对称。5、
骨硬化病 在骨干或骨干长骨端区存在有均一的或不规则的增厚。晚期病鸡的骨呈特征性的“长靴样”外观。病鸡发育不良、苍白、行走拘谨或跛行。6、其他 如血管瘤、肾瘤、肾胚细胞瘤、
肝癌和结缔组织瘤等,自然病例均极少见。四、综合防制本病主要为垂直传播,病毒型间交叉免疫力很低,雏鸡免疫耐受,对疫苗不产生免疫应答,所以对本病的控制尚无切实可行的方法。减少种鸡群的感染率和建立无白血病的种鸡群是控制本病的最有效措施。种鸡在育成期和产蛋期各进行2次检测,淘汰阳性鸡。从蛋清和阴道拭子试验阴性的母鸡选择受精蛋进行孵化,在隔离条件下出雏、饲养,连续进行4代,建立无病鸡群。但由于费时长、成本高、技术复杂,一般种鸡场还难以实行。鸡场的种蛋、雏鸡应来自无白血病种鸡群,同时加强鸡舍孵化、育雏等环节的消毒工作,特别是育雏期(最少1个月)封闭隔离饲养,并实行全进全出制。 抗病育种,培育无白血病的种鸡群。生产各类疫苗的种蛋、鸡胚必须选自无特定病原(SPF)鸡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