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育银
鲫鱼与中华鳖混养模式实现高效高产效益
-----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水产站结合科技入户在几个乡镇开展多品种主养模式研究课题,将几个主导品种进行组合搭配,探索几种新的养殖模式,或是根据各品种特点进行组合搭配设计新的养殖模式,或是把不成熟的养殖模式列入进行进一步试验。一年下来已形成几种成熟的养殖模式,能够显著提高饵料利用效率、改善水质环境、降低病害、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总体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为大家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一、试验塘口条件异育银鲫与中华鳖混养模式试验塘口选择在阜城镇水产养殖场的4个标准化鱼池,每个25亩,池深1.8米~2米,养殖池呈长方形,南北向,池底平整,略向排水口倾斜,统一配置进排水设施、投饵机、增氧机,共100亩。二、苗种放养异育银鲫与中华鳖混养池塘2月20日~3月10日期间,亩投放规格为6尾/千克~10尾/千克异育银鲫鱼种1000尾(约123千克),鲢鳙鱼种150尾~200尾(约20千克),5月份亩投放平均规格为330克/只的中华鳖种苗80只。三、技术措施技术路线:标准化养殖池建设→清塘消毒→培育生物饵料→苗种分批放养→水环境调控→饵料投喂→病害防治→起捕上市养殖池建设养成池为土池,放养前将养成池、沟渠等积水排净,并清除池底的淤泥、杂物,使池底淤泥不超过10厘米,2月初用茶粕20千克/亩池塘带水30厘米进行清池消毒除害;每个养殖池配套投饵、增氧机械。消毒结束5天~7天后,开始进水70厘米左右,使用生物肥水素,适量搭配优质有机肥,肥水培育基础饵料。苗种投放鱼种在2月下旬、3月初选择晴天集中投放,中华鳖种苗5月中旬从苗种塘分批起捕放养到示范塘。水环境控制养成用水用0.1毫米~0.12毫米网袋过滤,初次进水后使用二溴海因0.2毫克/升消毒。养成前期3月~5月,添加水位达1米~1.2米;养成中后期6月~12月,逐步提高水位到1.5米~1.8米,根据水质情况,酌情换水,换水量每次不超过20%。养殖期间每10天~15天使用二氧化氯等无公害药物消毒。养殖中后期逐渐延长开启增氧机时间,保持池水溶氧充足。科学投饵全程使用投饵机投喂鲫鱼全价适口配合饲料,配合饲料质量和安全卫生应符合SC2002和NY5072的规定,饲料规格为早期投喂1#料、中后期投喂2#料,正常晴天投喂量为在池鱼体重的2%~4%,投喂时要根据天气状况、摄食情况,确定当日投喂量,日投饵2次~3次,每次间隔5小时~6小时,进入12月份水温较低时,根据需要日投喂1次或隔天投喂。中华鳖不单独投饵。病害防治鱼病防治应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措施有:彻底清塘,做好鱼种和工具消毒。适量换水,定期施用氯制剂、碘制剂类药物对池
水消毒。养成收获根据市场行情,适时集中捕捞上市,成鱼以拉网方式起捕,中华鳖干塘捕捉上市。四、技术优势在阜城镇水产养殖场开展异育银鲫与中华鳖多品种主养模式试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混养特水效益得到提升由于采取多品种主养模式,单位水体放养密度降低,生长环境得到改良,混养的中华鳖生长速度较快,上市规格、成活率明显提高,平均规格达1.1千克,比单养塘提高30%以上。发病率明显下降由于推广异育银鲫与中华鳖生态多品种混养模式,单位水体养殖鱼量降低,投饲量减少,加上异育银鲫以投饵机投喂颗粒饲料为主的方式,利用中华鳖与鱼在水中争食能力相对较弱、喜食动物性饲料的特点,既能及时清除养殖鱼池残饵,又能摄食少量病死鱼,减少池塘污染,水环境得到改善,有效控制了鲫鱼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