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的防治及如何正确用药
-----
一、正确诊断,对症下药 1、正确诊断是治好鱼病的关键。只有诊断无误,才能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诊断鱼病的过程中,除要从病鱼自身情况(品种、数量、大小、活动等)、饲养管理情况、气候水质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虑外,还要对病鱼做详细解剖,若肉眼不能确诊或症状不明显时,再结合镜检做出准确诊断。 2、对症下药是正确给药的基础,切忌乱用药。细菌性疾病如赤皮、肠炎、烂鳃及暴发性鱼病等,应使用灭菌药物内服加外用。寄生虫引起的鱼病如中华鳋、锚头鳋应使用灭虫药物内服或外用。如果用药不当,细菌性疾病用杀虫药或寄生虫病用杀菌药,不但起不到效果,还会浪费资金,贻误病情。 二、了解药性,正确选药 1、外用药在杀灭水中病原体时,也杀灭了水中其它浮游生物,从而破坏了池塘的正常生态平衡,因此在泼洒杀虫或杀菌剂后,应根据水质的变化情况对水体进行相应的调节。 2、在使用外用药时,应了解某些鱼类对药物的敏感性,如淡水白鲳、鳜鱼、克氏螯虾对敌百虫较为为敏感,养殖这些品种的池塘,应禁用敌百虫及所有的有机磷药物,青虾对菊脂类药物、晶体敌百虫、硫酸铜敏感,乌鳢对
硫酸亚铁敏感等,选用药物时要特别注意。 3、注意有些药物的理化特性,是否应防潮、避光等。如漂
白粉、生
石灰易受潮失效,应干燥保存,
高锰酸钾见光易氧化,应存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 此外,外用药的使用还与水温、水质等有关,一般来说气温高,药物毒性大;池塘水质肥,药效下降,水质呈碱性,大多数药物药性减弱,甚至失效;溶氧越低,药物对鱼类的毒性越大。 三、用量准确 任何药物只有在其有效剂量范围内使用才能安全可靠,达到治疗效果。用量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或无效;用药过量,会引起鱼中毒或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同时加大了用药成本。因此在计算用药量时,必须把握:第一、在了解用药对象、确定用药浓度的基础上,计算用药总量时,应根据内服、泼洒分别确定,内服药的剂量按鱼的体重计算,外用药按水的体积计算;第二、用药疗程一定要足,在治疗时泼洒外用药物应连用2~3次(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内服要用够一个疗程(西药为3~5天,
中草药为5~7天),严重时可延长;第三、水质较肥时,药物的用量要大些,反之要小些;第四、在给鱼苗施药时,药量一般为成鱼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