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回肠炎的
流行病学及病原特点是什么?
-----
流行病学及病原特点 增生性回肠炎发生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亚洲国家猪场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近几年,全国各地有关PPE的报道日益增多,该病在我国规模化猪场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而且呈蔓延态势。有报道显示,在对全国54个猪场2700份血样(7个年龄段)进行调查时,发现被调查仔猪阳性率为83%,母猪阳性率为85%,肥育猪阳性率为98%;在国内有70%的猪场在仔猪保育结束时就已经感染胞内劳森菌,平均感染率在保育期为33%,到肥育期感染率迅速上升至51%。 增生性回肠炎的病原为胞内劳森菌,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菌,主要寄生在病
猪肠黏膜细胞中,细菌多呈小弯曲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抗酸染色阳性。很多猪在感染活跃期会排放出大量细菌,在接种后1周~3周的粪便中可检出大量细菌,感染猪可持续排菌4周~10周。病菌一旦被排放在外界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存活于猪只粪便中,从而造成猪场持续性感染。胞内劳森菌对季铵盐和含碘消毒剂敏感。 胞内劳森菌主要侵害猪,自然感染潜伏期为8天~10天,国外引进品种,特别是大白、长白猪品种及其后代易感性较强。PPE主要发生在断奶仔猪至成年猪,尤其是6周龄~16周龄的生长育肥猪易感,发病率在5%~40%,死亡率不高,一般为1%~10%,但生长速度明显下降,若引起继发感染死亡率可高达40%~50%。病猪和带菌猪的粪便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胞内劳森菌可通过粪便在猪只之间经消化道水平传播,胞内劳森菌可在鼠体内繁殖,因此啮齿类动物可为疾病的传播媒介,所以灭鼠有利于控制本病的传播。各种应激反应如转群、混群、昼夜温差过大、湿度过大、密度过高等,频繁引种,频繁接种疫苗,突然更换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猪群内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圆环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饲喂发霉饲料;猪场同时存在其他肠炎的病原如猪
痢疾密螺旋体、结肠螺旋体、沙门氏菌等因素可促发增生性回肠炎。
-----
学习,,
-----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