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综合辅导
临床资料
 医学全在线 > 执业兽医 > 养猪 > 养猪问答 > 正文
猪病发病阶段:口蹄疫疾病的预防技术
病毒病 更新:2017/3/3 字体:
口蹄疫疾病的预防技术
-----
一、病原学: 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每一型内又有亚型,亚型内又有许多抗原差异显著的毒株。各型之间不能相互免疫保护,但临床表现完全相同。我国曾发生过的为O、A、亚洲1型。 FMD病毒在阳光直射下1小时即可被杀死。对酸非常敏感。对碱也比较敏感,如2-4%火碱、1-2 %甲醛溶液、30 %草木灰、0.2—0.5 %过氧乙酸等。二、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易感动物多、持续感染复杂。 1、易感动物:偶蹄动物敏感,单蹄动物不发病。 2、传染源:病猪、带毒猪是主要的直接传染源。 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破损的皮肤、粘膜、眼结膜、人工输精来进行直接或间接性的传播。另外鸟类、鼠类、昆虫等野生动物也能机械性的传播本病。病毒能随风传播到50-100公里外的地方,所以有人认为气源性传播在口蹄疫流行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流行特点:以冬春、秋季,气候比较寒冷时多发。本病的传染性极强,一般猪场防疫设施不佳一旦发生本病,如没采取有效而果断措施猪群无一幸免,经济损失严重。常呈大流行,传播方式有蔓延式和跳跃式两种,还有呈2-5年一次的周期性流行。三、集约化生产疫病发生诱因:1、饲养密度高。 2、猪群品系经过严格筛选。 3、猪场建设布局,设施不完善。 4、局域环境污染严重,病原复杂。 5、传染媒介隐患:鼠、犬、、物流。 6、综防技术措施不到位。 7、生产模式、观念未适应现代化养殖防疫。 8、好的管理、防疫理念未完全落实到基层。四、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初体温上升至40-41℃ ,行走起立时疼痛呈明显的跛行,在蹄冠、蹄踵、蹄叉、口腔的唇、鼻镜、齿龈、舌面、口、乳房的乳头等部位出现一个、几个或更多的米粒大小的水疱,小水疱可互相融合呈黄豆粒大蚕豆大或更大。水疱自行破裂后形成鲜红色烂斑,表面渗出一层淡黄色渗出物,干燥后形成黄色痂皮,当继发细菌感染时,严重时造成蹄壳脱落。哺乳母猪泌乳下降。哺乳仔猪常呈急性肠炎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特别是同栏中较健壮的仔猪。死亡率高达60-80%。10日龄内的仔猪由于疾病呈急性经过,可见琥珀斑心,心肌扩张、色淡、质变柔软,弹性下降。出现红白相间的条纹状的变性坏死灶。大猪很少死亡。如无继发感染,一般约3-5周左右可痊愈。 下颚水疱破裂后形成鲜红色烂斑,蹄冠、蹄踵、蹄叉出现水疱.部分猪只在蹄壳与皮肤交接处最先出现水疱,随后出血,致使掉蹄壳.特别是哺乳仔猪在发病初期出现心肌炎随后主要病变出现在蹄部。舌面出现水疱。心肌炎 哺乳仔猪心肌炎,肌纤维变性炎灶性细胞浸润。五、 诊断: 根据本病的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并结合流行病学,一般不难做出初步诊断,但要与水疱病、水疱疹、水疱性口炎进行区别则要结合实验室进行。要结合本地其它猪场、牛场、羊场等偶蹄动物场的疫病情况和免疫情况。六、 防治: 管理措施:严格隔离疫区,病猪群全部销毁,运输工具,猪舍,饲养用具等彻底消毒。特别是人员的固定,严防串区、串场。同时对猪群紧急疫苗接种。严记:消毒、隔离、严防走动。 免疫防治:接种前应注意发生口蹄疫的血清型。推荐使用多价灭活疫苗或与当地同型的灭活苗。因弱毒苗对一种动物为弱毒,对另一种动物则为强毒,弱毒苗引起病毒血症,长期带毒、排毒,且有毒力返强的可能,因此使用弱毒苗免疫应慎重对待。科学制定免疫计划,严格执行免疫保健。免疫计划:种公猪:3次/年。 后备母猪:配种前4周接种。怀孕母猪:分娩前4周接种。仔猪、育肥猪:50日龄首免,间隔3-4周加强免疫接种。 治疗: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症疗法只能减轻病猪的症状,不能阻止本病的猪群中的传播。对于发生本病的猪,可注射口蹄疫病猪发病痊愈四周后猪只的血清或全血。对新生仔猪,每头2-3毫升,每日一次,连用2-3天,预防和治疗效果均很好,为预防合并感染,可注射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七、目前我国在口蹄疫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缺乏疫情预测预防;免疫检测不普及;免疫密度不高,捕杀率有限;疫苗质量不理想,制造、储存、运输、使用欠规范;综防措施不到位:易感动物及污染产品、物品无序活动,管理失 .
-----

做好疫苗接种消毒
-----

做好免疫
相关文章
 2016年全国兽医考试查分时间及分数线公布
 2016全国各地执业兽医资格申请及领证通知汇
 2014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成绩公布时间
 2015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有关事项公告
 2013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委员会公告
 执业兽医考试题库软件介绍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校课程
考试题库
在线客服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