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综合辅导
临床资料
 医学全在线 > 执业兽医 > 养猪 > 养猪问答 > 正文
养猪疾病治疗:猪病防控科普问题:猪丹毒防控
细菌病 更新:2017/4/1 字体:
猪病防控科普问题:猪丹毒防控
-----
目前,猪场发病大多为猪丹毒与多种细菌、病毒混合感染,加大了诊断以及防治难度。  在以下混合感染的过程中,注射蓝耳病疫苗需要小群实验,同时,请注意判断是否有猪瘟的混合感染,若有猪瘟混合感染,注射蓝耳病疫苗谨慎。  1、猪丹毒与猪蓝耳的混合感染  确诊为丹毒和猪蓝耳混合感染,切勿注射猪丹毒疫苗用于治疗。可混饲阿莫西林粉剂+恩诺沙星类药物+ 转移因子板蓝根,并注射0.5头份蓝耳疫苗;发病严重不食的猪采用肌注给药。恢复后,停药7天后方可免疫接种猪丹毒疫苗。  2、猪丹毒与猪巴氏杆菌病混合感染  若以丹毒为主继发感染巴氏杆菌,用药以控制丹毒为主。混饲阿莫西林粉剂并注射氟苯尼考。  3、猪丹毒、猪巴氏杆菌病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  左边注射0.5-1头份蓝耳疫苗,右边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混饲阿莫西林粉剂恩诺沙星类药物。  猪丹毒免疫方法与注意事项  猪丹毒流行情况  猪丹毒从2010年开始,我国部分省市就有零星报道以来,到2014年猪丹毒的发病比例相对增多,如江苏、广西、四川、广东、 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多发。以生长育肥猪和怀孕母猪多发,特别是怀孕母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相对较高,哺乳仔猪、哺乳母猪、保育小猪和种公猪相对较少发病。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本病主要发生于猪,不同年龄的猪均易感,但以架子猪(3~12月龄)发病为多。其他动物:狗、牛、羊、马、鸡、鸭、鹅、火鸡、子、麻、孔雀等也感染。人感染称类丹毒。  传染源:主要为病猪、带菌猪(35-50%)和其他带菌动物。  传播途径:经消化道接触感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病原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污水等经消化道传播);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感染(如人的职业感染);经生物媒介传播:如经蝇、蚊、蜱等吸血昆虫、鼠类和鸟类的传播;土壤污染传播(本菌在污水、泥土、腐殖质和粪便中长期存在,可长达14 个月)。  流行季节性:该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气候较暖和、炎热、多雨的季节(5~8月)多发,特别是气候闷热、暴雨后易流行,近年也见于冬春暴发流行。  猪丹毒的临床症状  猪丹毒的临床症状通常分为3类: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除此之外还有隐型感染,虽然没有急性病的症状,但可致慢性猪丹毒。  急性型:突然发病,有时急性死亡。精神高度沉郁,不饮不食,体温40-42℃,高烧稽留3-5d,部分猪可表现颤抖,当接近时表现愤怒,并走开伴有尖叫,走路表现僵硬,停下后快速躺下。结膜充血,眼睛清亮,粪便干硬附有粘液,随着病程发展,会出现腹泻,有时带血液,小猪更明显。哺乳和断奶仔猪多为突然发病,出现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死,病程多为1d左右。  亚急性型(疹块型):病程1-2w,病初体温在41℃以上,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口渴、便秘,有时出现呕吐,发病后2-3d在身体许多部位皮肤,特别是颈部胸侧,背部,腹侧四肢等处出现方形、菱形或圆形疹块,稍凸起于皮肤表面,大小不等,初期疹块指压褪色,后期变为紫黑色。  慢性型:通常由急性或亚急性型变为本型,但也隐性发病。病猪食欲无明显变化,体温正常,但猪只消瘦,发育不良,主要表现为慢性浆液性纤维性关节炎、慢性状内膜炎和皮肤坏死,前二者往往同时在病猪上发生,皮肤坏死多为单独发生。
-----

谢谢楼上
-----

打疫苗,
相关文章
 2017年执业兽医考试题库下载入口
 2013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委员会公告
 2016全国各地执业兽医资格申请及领证通知汇
 2014年执业兽医资格证考试成绩查询入口
 执业兽医考试题库软件介绍
 2015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有关事项公告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校课程
考试题库
在线客服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