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辨别猪增生性肠炎与猪
痢疾疾病?
-----
一、疾病简介: 猪增生性肠炎(PPE)是由一种被称为细胞内罗松菌的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常见综合征。在不同的文献中又有不同的名称,诸如
坏死性肠炎、增生性出血性肠病、回肠炎、局域性肠炎以及肠腺瘤病等等。病菌可在5℃-15℃的环境中存活至少1-2周,细菌的纯培养物对四铵类消毒剂和含碘消毒剂敏感。 猪痢疾病由猪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猪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黏液性或黏液出血性下痢。本病可使仔猪生长发育受阻,饲料利用率降低,严重时导致死亡。本病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期在全国各地流行,但近几年已少见。这可能与广泛应用“痢菌净”治疗猪
腹泻有关。猪痢疾蛇行螺旋体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25℃粪便内能存活7天,5℃粪便重能存活61天,在4℃土囊中能存活18天;对
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力不强,一般消毒药如
过氧乙酸、来苏儿和氢氧化钠溶液均能迅速将其杀死。 二、
流行病学: 1、猪增生性肠炎的病原体细胞内罗松菌可引起鼠、
兔、犬、豚鼠等的疾病。屠宰检验调查发现本病发病率为0.7%-30%。生长育肥期临床发病猪的死亡率为1%-5%。没有临床症状的猪场并不一定没有感染,因为有些猪常发生隐性感染。病猪和带菌猪的粪便中含有细菌,污染外界环境、饲料和饮水,健康猪经消化道感染。某些应激反应如天气突然变化、长途运输、饲养密度过大等均可促进该病的发生。 从对汕尾、揭阳和惠州市的养猪场的调查分析,表明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1、混群或转群;2、天气应激,如热应激或天气突然变化等;3、疾病的暴发往往发生于上市后剩余的猪群;4、后备母猪适应期,或转入种猪群后不久。这种传播可能发生于经产母猪到后备猪或后备猪到经产猪。 2、猪痢疾本病只发生于猪,最常见于断奶后正在生长发育的架子猪,乳猪和成猪较少发病。病猪、临床康复猪和无症状的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经粪便排菌,病原体污染环境和饲料、饮水后,经消化道传染。易感猪与临床康复70天以内的猪仍可感染发病。在隔离病猪群与健康猪群之间,可因饲养员的衣、鞋等污染而传播。本病的流行经过比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且可反复发病。本病往往先在一个猪舍开始发生,几天后逐渐蔓延起来。在较大的猪群流行时,常常拖延达几个月,知道出售时还可见到新发病的猪。 本病的发生无季节性,传播缓慢,流行期长,可长期危害猪群。各种应激因素,如阴雨潮湿,猪舍积粪,气候多变,拥挤,饥饿,运输及饲料变更等,均可促进本病发生和流行。因此崩并一旦传入猪群,很难肃清。在大面积流行时,断奶猪的发病率一般为75%。高者可达90%,经过合理治疗,病死率较低,一般为5%~30%。三、临床症状 猪增生性肠炎的潜伏期为2-3周,临床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急性型:较为少见。多发于4-12月龄的成年猪,主要表现为血色水样下痢;病程稍长时,排
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并突然死亡;后期转为黄色稀粪;也有突然死亡仅见皮肤苍白而无粪便异常的病例。 2、慢性型:较为常见,多发于6-12周龄的生长猪,10%-15%的猪只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废绝,病猪精神沉郁或昏睡;出现间隙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而呈糊样或水样,颜色较深,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病猪消瘦、背毛粗刚、弓背弯腰,有的站立不稳,生长发育不良;病程长者可出现皮肤苍白;如果没有继发感染,有些病例在4-6周可康复。 3、亚临床型:猪体虽然有病原体存在,却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也可能发生轻微的下痢,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 猪痢疾: 1、不分年龄、品种的猪都可感染发病,但以仔猪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康复猪排毒至少有89天。 2、新疫区可出现无症状突然死亡的病例;老疫区则成慢性经过,病猪反复消瘦,消瘦贫血,生长发育不良。 3、本病的主要症状时轻重程度不等的腹泻。在污染的猪场,几乎每天都有新病例出现。病程长短不一,通常可分为一下几种:①最急性型 此型病例偶尔可见,病程仅数小时,多腹泻症状而突然死万;有的先排带黏液的软便,既之迅速下痢,粪便色黄稀软或呈红褐色水样从肛门中流出;重症者在1~2天间粪便中充满血液和黏液。②急性型 大多数病猪为急性型。初期,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40~40.5度),排出黄色至灰红色的软便;继之,发生典型的腹泻,当持续下痢时,可见粪便中混有黏液、血液及纤维素碎片,使粪便呈油脂样或胶冻状,棕色、红色或黑红色。此时,病猪常出现明显的
腹痛,弓背吊腹;显著
脱水,极度消瘦,虚弱;体温由高下降至常温,死亡前则低于常温。急性型病程一般为1~2周。③亚急性和慢性型 病猪表现时氢时重的黏液出血性下痢,粪呈黑色(称黑痢),病猪生长发育受阻,进行性消瘦;部分病猪虽然可以自然康复,但这样康复后的猪,经一定时间后还可以复发。本型的病程较长,一般在1个月以上。 四、诊断 进行实验室区别诊断。 五、防治措施 猪增生性肠炎: 1、泰妙菌素预防。在饲料中连续添加30-40ppm的泰妙菌素可有效防治疾病的发生。但有研究表明,在生长阶段连续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大剂量使用,可降低对增生性肠病的免疫力。因此,感染前连续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防止感染,但更重要的是同时阻止了自然免疫力的形成,使猪变得更易感。 生长育肥阶段和新购入后备猪隔离适应期间应该通过阶段性使用治疗量(脉冲给药)泰妙菌素诱导免疫力,从而防止临床疾病的发生。泰妙菌素饮水,0.006%泰妙菌素,第一周连用2天,第二、三周不用药,第四周连用2天;饲料添加泰妙菌素预混剂30-40ppm,连续7天,间隔2周,再添加30-40ppm泰妙菌素预混剂,连续1周。 2、泰妙菌素治疗。最敏感的药物是泰妙菌素,发现病例可用泰乐菌素按照100ppm混料饲喂。 3、其他辅助防治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提高猪体的抵抗力。2、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对空猪舍、栏彻底冲洗和消毒。3、免疫预防,国外已经研制并批准生产细胞内罗松菌的无毒菌苗,该菌苗可以限制有毒的罗松菌在猪体内繁殖和引起病变。但目前国内尚未有此疫苗供应。 4、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养殖户在采用泰妙菌素治疗PPE中,有时也会出现失败。在指导养殖户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分析可能有如下原因:1、采食量下降,因而药物的量不足。2、按平均计算用药量,某些猪的用药量可能不够。3、用药途径不合理,急性感染猪不能通过饮水或饲料获得治疗量的药物。4、治疗时间太晚,即在疾病的后期用药效果不理想。5、诊断错误,误诊为由沙门氏菌病、非特异性结肠炎、地方性TGE、
胃溃疡引起的或与饲料有关的腹泻等。6、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还没有记载,但也应考虑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问题。 猪痢疾: 1、平时预防 包括药物预防和加强管理。 (1)药物预防 在饲料中添加上述药物,虽可控制本病发生,较少死亡,但只能起到短期的预防作用,不能彻底消灭本病。 (2)加强管理 通常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必须引进种猪时,要严格隔离检疫1个月。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舍内干燥,粪便及时无害化处理,使用的饲喂器具应定期消毒。 2、紧急预防 在无本病的地区或猪场,一旦发现本病,最好全群淘汰,对猪场彻底清扫和消毒,并空圈2~3个月,经严格检疫后在引进新猪,这样重建的猪群可能根除本病。当病猪数量多,流行面广时,可用微量凝集试验或其他方法进行检疫,对感染猪群实行药物治疗,无病猪群实行药物预防,经常彻底消毒,及时清楚粪便,改进饲养管理,以控制本病的发展。 3、保健预防 在做好环境消毒的同时,断奶仔猪在饲料中添加“护仔康1号”2%饲喂15天后再在配制保育日粮,在饲料中添加2%的“护仔康2号”,可以增强仔猪的抗病力,促进仔猪快速生长,能有效的防控本病。 治疗 痢菌净为本病特效药。(1)痢菌净按0.5ml/kg体重,肌内注射,每天1次,3天为一疗程,隔4天行第二疗程。全群一头不漏用药。 (2)由于严重腹泻,病猪群中脱水现象普遍而突出,特别是仔猪,往往因脱水致体内糖、盐、碱的大量丢失,也是其死亡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严重腹泻的仔猪应用自配
口服补液盐作饮水(配方见本书4页);同时腹腔注射5%糖盐水和
维生素C共20~30ml,每天2~4次;中猪能腹腔注射的用糖盐水50~100ml/次,连注2~4次,可提高疗效,减少损失。 (3)养猪数量较多的猪场可采用:痢菌净原粉,配成0.%水溶液,按lml/kg体重作饮水内服,隔6小时一次,第2天再服2次,疗效在9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