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猪种、推进猪业产业化养殖方式的实现
-----
1、现状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养猪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养猪业保持了快速的发展。截止2002年末,全国生猪存栏达4.62亿头,比1985年的3.31亿头增长39.27%;
猪肉产量达4327万吨,比1985年1655万吨增长1.61倍。 我国人均猪肉占有量从20公斤增加到32公斤,猪肉供求矛盾基本解决,每头母猪提供的商品猪量达到15头,比1978年增长1.5倍,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养猪生产落后的状况,缩短了我国养猪业与世界养猪业的差距,我国养猪业从单纯的家庭副业养殖业,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近些年来我们养猪业的发展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1适度规模养猪经营发展迅速。据统计,1999年全国出栏50头以上商品猪的专业户和猪场有81.2万个(场户),出栏肉猪11121.8万头,占当年全国生猪出栏总数的24.4%;到2002年全国发展到103.5万个(场户),比1999年增加了22.3个百分点。增长了27.46%,出栏商品猪达16597.88万头,比1999年增加5476.08万头,增长32.99%,占全国当年出栏总数地29.28%。 1.2区域化养猪生产加速形成。我国养猪生产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中原、东北和两广等集中产地。据统计,2002年他们猪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其中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广西的猪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3.8%。山东、河南、河北猪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21%。 1.3猪肉加工体系正在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100条生猪屠宰加工成套生产线,700多条高温
火腿肠生产线和一批低温制品的关键设备等肉类屠宰加工设备,消化和吸收了一些国际前沿技术和工艺。生猪屠宰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肉制品的花色品种研发能力增强。目前全国生猪屠宰场有5万多个,其中屠宰能力在10~50万头的1500余家,年屠宰在50~100万的300余家,年屠宰在100万头以上的100余家,年增售50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500余家,年加工猪肉制品12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4%。涌现了一批以猪肉加工为主的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如双汇、金锣、得利斯等。 1.4生猪生产水平不高。目前生猪良种普及率不到30%,生猪改良面窄,大部分养猪户饲养的品种较差,导致生产水平低下。如猪的饲料报酬仍然为3.9~4.2,目前英国料重比为2.85。丹麦为3.2,法国为3.29,荷兰为3.01,日本为3.26,美国中西部为3.37;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母猪的繁殖性能低下,我国每头母猪每年平均分娩胎数为1.7胎,而美国达2.28胎,北美为2.42胎,巴西为2.5胎,日本为2.43胎,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我国仅17头,美国为20头,北美为23.26头,巴西为25.96头,日本为24.92头;仔猪存活率低,我国为84%,美国为95%,全国生猪出栏率我国为125%,世界平均为160%。 由此可见,我国养猪业虽有较大发展,但与世界养猪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饲养分散.粗放经营,落后的养殖方式与现代养猪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猪肉产品的要求,这种状况必须彻底改变。 2、方向 《我国养猪业近期发展目标》提出了"在未来十年(2000~20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发展我国养猪业的指导思想: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基础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我国养猪业。"以我国现有人口12.32亿和年平均递增率1%,到2010年,我国人口达到14亿以上,人均肉类消费迈到中等发达国家的70公斤,其中猪肉为45公斤(占65%左右),猪肉的需求量为6300万吨,以胴体重82公斤计算,需出栏7.68亿头。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猪业必须持续发展。根据发达国家养猪业发展的经验,由于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养猪户逐渐减少,养猪规模不断扩大是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认为我国养猪业近十年必然会出现如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2.1由分散的家庭副业生产向专业户养猪和规模化,工厂化养猪方向发展。以适度规模化养猪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家一户散养生猪传统生产方式,吸收先进科学技术能力十分有限,其信息闭塞,难以走向市场取得好的效益;而规模化养猪,可以集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先进生产工业、现代化管理于一身,能显著的提高生产水平;同时有利于产品形成批量优势,提高养猪户的市场地位。在通常情况下,一个规模养猪基地就是一处市场。因此,加快规模化养猪生产发展,能够提高养猪增产增收能力。 2.2逐步摆脱传统的养猪方法,向依靠养猪新技术,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方面发展。以猪种改良为重点,调整优化种猪结构,是广大养猪户的要求;以前养猪户,只关心种猪价格高低,不管生产场家是否正规,只在意饲养的种猪体形是否漂亮,不管种猪生产性能及种猪健康程度。随着市场波动,广大养猪户扭转了这种观念,只有用优良品种猪代替劣质种猪,才能够提高生产性能水平。我们也只有进一步健全完善猪的良种繁育体系,推广杂交改良技术,推广品种标准和使用规范技术,加强质量检测,同时大力推广普及实用科学饲养技术和疾病防治技术,实行良种配套,充分发良种增产增收潜力。 2.3从追求高侗体瘦肉率到重视猪的繁殖力和较好的肉质,确保高品质,高安全性的猪肉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目前我国生猪基本上属于买方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按照其要求,提高猪的繁殖水平。生产优质种猪和商品瘦肉猪,让其有独到之处。实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的发展战略,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大力提高生猪科技含量。不断培育优良产品,靠品质和特色打天下。 总之,在本世纪2010年前,我国养猪业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 3、措施 优良猪种是大幅度提高养猪业生产水平和猪肉品质以及市场竞争力最积极的因素,是养猪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优良种猪的使用可以促进养猪业生产几乎所有环节的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水平;缺乏优良猪种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养猪业产业化发展。优良猪种是实现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养猪业现代化的首要环节。我国在改良猪种推进养猪产业化的过程中要重点抓住如下几项工作: 3.1建立和完善良种猪的繁育体系。 我国生猪品种资源丰富。据《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记载,地方优良猪种48个,培育猪种12个,引进外来品种8个,但是由于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完善,层次结构不分明,种猪场基础措施薄弱,选育水平低下,供种能力小,难以适应规模化生产需要。同时,对地方良种猪的开发利用不够,不适应当前养猪产业形式需求。为推进我国养猪产业化方式转变,确保养猪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利用资源优势,加快推广和普及良种猪步伐,充分发挥良种猪在畜牧业生产中的作用。因此,各地必须根据其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养猪业实际,在科学认证基础上,制定并不断完善种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确定品种走向,规划种猪生产场的数量和规模,制定出选育目标,提高种猪生产性能,确保良种猪质量。种猪繁育体系要按照核心群、繁殖群、生产群的金字塔要求,确定原种猪场、祖代猪场、繁殖猪场,实行配套生产。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良种猪生产,供应和推广体系,符合养猪业发展实际,种猪改良网络,在种猪场全面开展场内测定;在养猪业的集中产区开展区域性的种猪测定,加强猪的遗传联系搞好遗传评估,选择优良种猪。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应用,加快种猪改良速度,不断提高猪的品质及有效的制种能力,为养猪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良种保证。 3.2利用现代繁殖技术改良猪种。推进养猪业产业化。推广优良猪种,利用动物繁殖技术是养猪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在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养猪繁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猪的人工授精技术已成为种猪改良的重要手段。并在传统的养猪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时至今日,人工授精技术仍然是养猪生产领域推广最广、普及率最高的种猪繁殖技术。因此,我们必须技术抓好。在养猪集中产区建立种公猪站,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公猪精液供应站,为广大养猪户提供良种猪精液和人工授精技术,为本地区的生猪品种改良服务。偏远地区的政府可以联系养猪集中产区的相关企业,政府建立联接的平台和企业市场行为结合,为推广和开展人工授精技术进行培训、示范、以推动这项工作。帮助养猪户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同时积极推广生猪实用繁殖技术,包括猪的发性鉴定、发情、排卵以及分娩控制、早期妊娠诊断、生殖免疫、胚胎移植,繁殖配套技术的技术程序、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推动我国猪种改良步伐,提高种猪生产性能水平。 3.3切实抓好种猪防疫及安全生产。为实现养猪业产业化,在抓好良种猪生产的同时,首先要关注的是种猪质量和健康。当前我国养猪业仍然受重大疫病的威胁,除原有的猪瘟、
猪肺疫、猪
丹毒、仔猪副
伤寒等几种传染病外,伪狂犬、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细小病毒、五号病、流行性
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传染性胸腹
肺炎、
萎缩性鼻炎、
水肿病、黄痢等,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严重威胁,由于检疫制度不完善,猪种流通日益频繁,规模化猪场消毒,隔离不彻底,直接传播疫病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要稳定生猪生产,为市场提供安全卫生的优质猪肉产品,疫病控制体系建刻不容缓。 为实现养猪业产业化发展需求,解决猪肉品质质量安全问题,我们要在发展良种猪生产的同时,关注良种猪的质量和健康,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布的种畜禽管理条例以及相关法规和动物防疫法,规范种猪行业的发展,对种猪生产实行严格的生产许可制度,坚决取缔无生产许可证的种猪场。为确保种猪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要特别重视种猪健康问题,种猪生产企业,要把控制猪的主要疫病放在突出的工作重要位置,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疫病检测标准制度和有效的监测体系,落实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种猪疫病,特别是重大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确保种猪生产顺利发展。 3.4加强种猪选育工作,不断提高种猪质量。根据美国农业部1996年对美国50年来畜牧业中各种科学技术所起作用进行的总结,遗传育种贡献率在40%以上,这足以说明猪遗传育种的重要性。我们要加强育种新技术在养猪业上的应用。不断提高种猪的整体质量。还培育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配套系和新品系,满足养猪业对优良种猪的需要。 在种猪场要全面推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方法,对猪的育种值进行评估预测,推广应用中国农大编制的GBS遗传评估软件,提高猪的遗传改良速度。同时抓好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猪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应用猪基因组计划,寻找重要经济性状,如瘦肉率、繁殖性能、抗病性等位点或与之连锁的DNA标记,并将其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来改良猪的品种,提高选择的有效性及年遗传改进量,从而提高猪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加强猪数量性状主效基因的检测与利用。如已检出的酸肉基因、猪应激综合症候选基因、窝产仔候选肉基因、
雌激素受体基因、背膘厚和瘦肉率的候选基因。目前猪应激综合症基因,窝产仔数候选基因等已在猪育种中应用。 猪数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在猪育种选择中,对遗传率较低的(如繁殖性状),度量费用昂贵(如抗病性),表现型值在发育早期对难以测定的(如瘦肉率)的性状,如采用标记辅助选择,则可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和遗传进展,提高育种效率。还有利用转基因技术来改良猪的主要性状等。 总之,为确保种猪质量不断提高,我们应推广和应用上述选育技术和方法。种猪产业是养猪生产的高端产业,种猪企业应根据需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联系,运用先进的技术知道种猪生产。 3.5加强对种猪行业的管理和增加投入。国家可以借鉴世界养猪业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多个层面上加强对种猪行业的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良种猪登记制度,明晰良种猪的血缘、性能和改良效果,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政府要鼓励支持并辅助行业协会,按畜牧法的规定,逐渐开展并完善这项制度,为养猪业发展服务,同时开展行业自律。 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指定本地区的养猪业发展规划及品种定向工作,在抓好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对种猪事业出台必要的扶持政策,对引进推广优良种猪(精液)的良种场、种公猪站,给予必要和适当的资金支持,确保良种猪的发展,使广大养猪场(专业户)买得起,用得上,用最短时间推广普及良种。充分发挥良种猪对生产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猪业产业化养殖方式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