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体温调节生理、行为及适宜温度
-----
一、猪的体温调节生理 在神经系统控制下,猪通过物理形式散发和化学形式增加体内的热量进行体温调节。当环境温度较低,猪感到寒冷时,通过神经控制增加体内热量和缩小散热面积,保持体温恒定,这是物理性调节;与此同时,猪的采食量增加,代谢作用增强,把食物中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保持体温恒定,这是化学性调节。 猪的体温调节随环境温度而变化,当环境温度过低时,猪体就加快食物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环境温度过高时,猪体就延缓食物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据测定,体重10公斤的猪,要求适宜的环境温度是25℃,如温度下降1℃,每千克体重要多消耗0.6克的饲料。环境温度下降越多,猪体用于保持体温恒定和增重所消耗的饲料也就越多。 仔猪的体温调节和大猪有所不同。20日龄前仔猪的体温调节机能还没完全发育,体温维持完全依赖外力保护。仔猪在母体内的温度是39℃,而出生环境温度多在20℃左右,加上体表黏液的蒸发和较大的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率,使体温散失很快。刚生下仔猪的体温与母猪相同(39℃),1小时后体温逐渐下降,此时仔猪体内的皮下脂肪尚未蓄积,能量来源只能依赖肝脏或肌肉中的肝糖,肝糖可转化成
葡萄糖,
葡萄糖再分解就会产生热量,但这种能量反应速度来不及满足仔猪所需,因此分娩栏的保温设备绝不可缺。用心的饲养人员通常会主动引导小猪到有保温设施的休息区,不让小猪受到冷的应激。二、猪的体温调节行为 人有流汗反应,通过水分蒸发达到散热的目的,但猪的汗腺已退化,只有人的六分之一左右,加上猪的皮下脂肪厚,出汗的散热效果很有限,所以猪只好以浅呼吸(喘气)来散热,通过舌头上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反之,太冷时猪会通过肌肉的连续收缩和放松反应来产生热量,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的发抖现象。猪的其它的体温调节行为还包括:增加饮水及水浴来散热,通过卷曲身体来保温等。 就仔猪而言,哆嗦是最常见的温度调节行为。当仔猪遇冷时,会动用脂肪和能量来抵御寒冷,然而仔猪出生时只有1%的体脂和非常稀疏的被毛,这对保温作用很小,70%的糖原(能量的储备形式)仅在出生一天就用尽了。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仔猪会通过改变躺卧姿势或改变与其它仔猪位置的方式来调节温度。在较冷的环境中,如果没有热地板,它们将尽量减少同地面的接触(全支撑的姿势),以减少经地板传导散失的热量。仔猪互相拥挤在一起以保存热量,通过这种方法仔猪可以减少约40%左右的体热损失。然而,挤在一起的方法并不能解决温度过低带来的问题,弱小仔猪从群体游离出来,它们所处的环境更为不利,更加寒冷。当温度较高时,仔猪平躺在地上,最大限度地与地面接触(侧卧在地),身体与地面接触越多,热量经凉地面的热传导损失越大,仔猪分布的距离也较为疏松。当温度适宜时,仔猪躺卧自然,或舒服的休息,或活泼的运动、吮乳。三、仔猪的适宜温度 对新生仔猪的保温措施是养好仔猪的特殊护理要求。当仔猪裸露在1℃的环境中时,经过2小时就有冻死的危险。现代养猪生产中,为仔猪提供保温的环境,已经是普遍采取的做法。 由于猪的品种、年龄、体重、饲养管理方式、个体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所需要的环境温度也有所不同。仔猪的适宜温度范围:初生前3天约为:30-36℃,第4-7天约为:28-30℃,第7-14天约为:24-28℃,第14-21天约为:22-26℃,第28-35天约为:20-24℃。 目前,很多猪场将仔猪的离乳日龄定在21-28天,此时仔猪的体温调节能力虽已大致完成,但是离乳时环境变化太大、没有母猪做伴、手足失散,加上没有母奶、饲料变得干硬等因素,对猪而言,这都是很大得应激,所以离乳时保温温度一定要马上提升4-5℃左右(约28℃),再逐日降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阶段保温法”。另外,仔猪离乳后,如果采食量不足,仔猪的体脂肪会迅速消耗,失去绝缘隔热功能,更容易怕冷而诱发下痢,所以,保温工作千万疏忽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