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folliculitis of scrotum |
拚音 | YINNANGMAONANGYAN |
别名 | 中医:疖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男性生殖器疾病,球菌性皮肤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阴囊毛囊炎,是因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的皮肤病。。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西医学认为本病之发生,主要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的病原菌,侵入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脂腺引起的化脓性炎症。由于阴囊富有毛囊、皮脂腺,且阴囊皮肤皱疑多,易使细菌存留、繁殖,如阴囊有搔伤、皮肤不洁,或夏日炎热,汗出不畅,招致病菌感染而发病。此外,平素体弱、贫血、结核、慢性肾炎、糖尿病等,均可诱发本病; |
中医病因 | (1)外感暑湿夏秋之季,暑湿交蒸,如若禀赋不足,卫外不固,易感受暑湿之邪而发生本病。(2)湿热下注恣食辛辣炙爆、膏粱厚味,致脾胃损伤,湿浊内生,蕴郁化热,湿热之邪循经下注肾囊而成。(3)外阴不洁平素不注意阴部卫生,污垢沉积,或内裤过紧,汗泄不畅,热不能外泄,郁蒸于皮肤而致。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暑为阳邪,其性开泄,最易耗气伤津。素禀不足或久病正虚之人,不耐夏秋炎热,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暑邪挟湿乘虚侵犯人体;或皮肤不洁,汗泄不畅,湿毒之邪郁留肌肤,加之内有湿热蕴结,二者相搏,凝滞肾囊肌表,以致营卫不和,经脉阻滞而成。 中医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夏秋之季感受暑湿,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化热下注,或前阴不洁,湿毒内侵,郁蒸于肾囊皮肤而成,发病初期,以实证为主。 |
病理 | 毛囊口有一小的角层下脓疱,毛囊上部周围结缔组织内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毛囊细胞水肿、破碎、着色不良,皮脂腺常同时受累,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引起腺体破碎和坏死。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1.抓住特征本病初起见肾囊皮肤散发或簇生红色丘疹,大小如针头或米粒。顶端易化脓溃破,干燥后结痂脱落。皮损处常留有色素沉着,自觉症状不明显,或伴轻微痒痛感。可反复发作。 2.明辨病性本病初发为湿热毒邪郁蒸于肾囊肌肤,交炽不解,血脉阻滞所致,病属实证。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邪毒不去,正气受损,以致正虚邪恋,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 (一)湿毒蕴结证 1.临床表现:初起局部皮肤潮红、继而发生散在或密集的毛囊性小脓疱,突起根浅,周围红晕明显,或伴有口干,大便不爽,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2.证候分析:内有湿热,外感邪毒,交炽不解,蕴蒸肌肤,故生米粒样丘疹、色红、肿痛;正气未损,邪正相搏,正胜邪聚,不复他传,故肿势局限、突起根浅。湿热毒邪滞留下焦,见大便不爽、尿赤。舌脉表现乃湿毒内蕴之象。 (二)正虚邪恋证 1.临床表现:皮疹色泽暗淡、肿势不甚,或见脓疱、结痂性损害,尤多夹有小疖,多伴体弱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 2.证候分析:多见于反复发作的慢性毛囊炎。正气不足,邪恋不散,气血郁滞,故见疹色暗淡,肿势不甚,结痴性损害等。乏力、面色少华、舌淡乃气血虚弱之候。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本病有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脓出自愈的特点。一般症状轻而易治。 |
体征 | 本病是毛囊及其附属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性疾病。初起皮疹位于毛囊口部,针头至米粒大红色丘疹,顶端很快出现黄白色小脓疱,中央有毛发穿过,周围有炎性红晕,脓疱破后干燥结痂,脱落后残留色素沉着而愈。一般除自觉轻度瘙痒外,无全身不适症状,如皮疹反复发作,病程拖延数周或数月者,则演变成慢性毛囊炎。常于瘙痒性皮肤病或慢性如贫血、结核病、糖尿病等基础上继发,发病部位除阴囊外,亦可伴发于有毛发或易摩擦的部位,如头皮、后项以及背部。常见于经常接触油脂或沥青者。实验室检查无特殊。若伴有继发感染者,血中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可增高。或见附近淋巴结肿大,发热,全身不适症状。一般而论,皮薄脱壳,病较轻;皮厚且硬,病情较重。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汗腺炎两病均可发生于阴囊,故应做鉴别。汗腺炎表现为初起硬结似核,漫肿无界,高出皮面,显著红肿,伴有疼痛、发热等全身症状;最后穿破排脓,愈后留有瘢痕。阴囊毛囊炎则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脓出自愈,不留瘢痕;一般无全身不适症状。病程方面,前者病程缓慢,时好时发;后者病程短,轻者不治自愈。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本病早期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常可转成慢性。一般对身体无明显影响,预后良好。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一)西药治疗 1.内服药:症状重者,可酌情给予抗生素、磺胺类制剂。同时给大量维生素B。反复发作,病程迁延者,可内服异烟肼0.1g~0.2g,每日3次,持续1个月~2个月,有一定疗效。亦可选用自家疫苗或多价葡萄球菌疫苗及葡萄球菌类毒素注射或自血疗法。 2.局部用药:以止痒、杀菌、消炎、保护皮肤为原则。常用5%~10%硫磺和:%樟脑炉甘石水粉剂;5%樟脑扑粉等。或用其他抗菌软膏,如10%鱼石脂软膏、1%新霉素软膏或复方新霉素软膏等。 |
中医治疗 | 一般无需治疗。若症状重者,当辨证施治。初起之际,正气未伤,火毒炽盛,当泻火解毒;若病情反复发作,正气受损,邪恋不清,则应扶正托毒。 (一)湿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化湿,活血解毒。方药蜂房散加减。方中蜂房、升麻、土贝母、地丁、金银花清热解毒;公英、泽泻、赤苓利湿;赤芍活血;去羌活之升散。加川牛膝引诸药走下,加强利湿作用。暑天发病者,加鲜藿佩、六一散(包煎)、生慧苡仁;脓成溃迟加皂刺、川芎;大便不爽,加炒枳壳、酒军(后下)。 (二)正虚邪恋证 治法扶正托毒。方药透脓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方中生黄芪益气托毒,辅以归、芎养血活血;山甲、皂刺消散软坚;四君子汤培补正气,以助生芪之功。加连翘解毒。 (三)药物外治 1.用黄柏未、红枣肉(烧炭存性)各等份,共研极细未,香油调敷患处。或用新鲜中草药如蒲公英、紫花地丁、丝瓜叶、野菊花叶等,洗净捣烂外敷患处。 2.亦可选用玉露散、金黄膏、化毒散软膏外贴或外敷。若脓成欲溃者,改用千捶膏外敷。 |
中药 | |
针灸 | 针刺及放血疗法常用身柱、灵台、合谷、委中(放血)等穴位,施泻法。间隔2天1次。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1.避免任何刺激如机械性的摩擦、搔抓、挤压。 2.不宜用肥皂水洗或涂不适当的药物。 3.忌食辛辣炙爆、鱼腥发物,少食甜腻。 4.经常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内衣裤宜柔软、宽松,并勤更换。 5.箍围敷药干燥时,宜随时湿润之。 6.治疗与本病有关的疾病,如贫血、结核、瘙痒病等。 |
历史考证 | 阴囊毛囊炎相当于中医中的“疖”病。明·汪机在《外科理例·疮名有三》中说:“疖者,初生突起,浮赤无根脚,肿见于皮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微软,薄皮剥起,始出青水,后自破脓出。” |